作为第一次采访两会的记者,会议召开前,一想到自己的采访对象可能是我国政策的决策者,采访的内容也是举国大事,一股自豪、兴奋之感油然而生。短短的一周多时间内,我一直聆听着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想法和建议,在兴奋与激动随时间减退后,留下最多的却是感动、温暖。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大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环境、小到田间地头种植技术,他都耐心作答,并且始终强调要维护农民的利益、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和便利。他不仅仅从政策层面回答问题,而且还对比古今中外的农业发展,从各个案例中总结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真讲解一个决策背后的故事、一个政策对未来发展的意义,让我感受到了一位“三农”政策高层决策者的心思慎密和认真负责。
在全国政协会议农业界小组讨论会上,委员们专门讨论了关于农业教育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曾经采访过的一位德国植保专家,他提出的一个问题让我很震撼。他认为中国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在于农民普遍缺乏科学知识,因此企业在销售化肥、农药时更重要的是配套技术推广。而在德国,农民的教育水平非常高,甚至必须考取到种地资格证才能种地,种地的农民拿到博士学位的大有人在。他的对比曾经让我认为我国农业要想高水平发展还需相当长的过程。然而,在听取了农业界政协委员的会议发言和建议后,我的想法改变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柄生提到职业教育的时候表示,现在学生对农业的看法已经有所转变,报考农业大学的很多学生都来自城市家庭,他们已经意识到,现代农业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不像过去那样认为又苦又累。有委员提出,要加强对农业大学学生的补助力度,减免学费,鼓励更多的学生报考农业院校,即使将来学生不从事农业相关工作,也会对农业有深刻的意识。另外,据多个省、市的委员介绍,现在全国很多地区已经由政府部门专门组织面向农民的种植技术培训,密切关注田间地头的变化,确保种植的安全与高效。他们的发言为我们带来了喜人的讯息,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步伐已经跟上农业高速发展的需求,现代化农业的进程已经在显著加快。
感动我的委员还有很多,他们谈论的话题接地气、重民生,他们提出的建议讲实际、有深意;他们探讨问题时有争论、有想法,不随波逐流;他们接触到国际最高端的技术和最前沿的政策,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推广和展开。作为一名为“三农”事业宣传、报道的记者,每每听到委员们的建言献策,都能感受到他们思想碰撞出的火花为自己内心带来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