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了重要的一步——允许存款利率最多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0%,给银行业带来了一系列机遇:为银行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服务能力有望得到提升;将进一步活跃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有利于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增加资金业务收入。
如同硬币都有两面一样,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也给国内银行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风险管理能力和利润增长方式等带来挑战。
因此,为更好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应加快转型步伐,加强定价能力及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核心价值和竞争力。
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决定谁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继续保持领先抑或异军突起。
街头宣传、存款送礼、上门答谢……春节前后,各大中小银行的旺季“营销战”相继展开。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今年的揽储策略中,多家银行借利率市场化之机,把“利率上浮”添作了揽储的一大“利器”。日前,“五大行”之一的交通银行也按捺不住,推出了“利率上浮到顶”的活动。
就在各银行上演着“利率上浮”的“价格战”时,一个问题也在表象之后若隐若现:应对利率市场化,中小银行真的准备好了么?
利率“价格战”
“把10万元存入不同的银行,收益会差多少?”
春节前后,各银行在宣传时亮出的高低有别的存款利率,让这道数学题在无数个储户心中,被盘算了无数遍。
自去年7月,央行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最高上浮10%后,各银行纷纷调整存款利率,并大致分化为三大阵营。
工农中建交等大型商业银行,将3个月、半年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分别上浮9.6%、8.9%和8.3%,活期利率和一年期以上各期限利率均执行基准利率;招行、民生等股份制银行,将包括活期存款利率在内的一年期以内各期限利率均上浮10%,一年期以上各期限利率均执行基准利率;第三大阵营的中小银行,则多数选择将各期限存款利率均一浮到顶,上浮10%。
尽管常态如此,时至揽储营销旺季的春节,为了不触动监管部门一直以来“不能违规送礼揽储”的底线,不少银行还是选择将“利率上浮”作为揽储策略的上上之选,来吸引大众存款。这其中,就包括日前选择上浮利率的交通银行。
“上浮10%”、“上浮到顶”……此类宣传语的打出,其揽储功力着实不容小觑。
“在农村没什么好的投资渠道,银行利率一旦上浮,定期存款就成了百姓的首选。”一家农村信用社的网点负责人告诉记者。
毕竟,以存款10万元一年期定期存款为例。目前,央行的基准利率是3.00%,上浮10%后,一年期存款利率变为3.30%。存10万元一年期,一年便可多得利息300元。
“在农村,一年多赚的这点利息,也是够几天生活费的。”上述负责人说。
当然,在乎这点利息的,并不只是农村地区的储户。
“反正都是存钱,当然还是利息高点好。”看着某银行LED屏上滚动的“利率上浮到顶”的红字,城市居民王先生也开始琢磨是否要把即将到期的存款换个银行来存。
谁来买单?
在利率市场化之初,业内便已有预测:出现“价格战”,势在必然。毕竟,“在贷款增长旺盛和存款增长乏力的双重作用下,‘存款利率上浮’是银行补充核心资本最简单的一个方法。”
但“价格战”之后,客户与银行是否皆为受益群体?答案并不尽然。
先说银行客户。
“简单来说,就跟做买卖时,成本高低制约着货品售价一样。”某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说,“存款成本的高低,也决定了我们贷款利率的高低。”
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地方性金融机构本身就不比国有银行,他们只能在当地吸收存款。居民个人存款占比较高,资金成本高。利率上浮后,更是提高了资金成本,而这直接“水涨船高”般地影响着贷户所要接受的贷款利率。
同样的例证,来自渣打银行在年初公布的2012年四季度“中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利率出现明显上浮”。
对此,山西寿阳农村商业银行行长郑俊生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通过价格优势我们能争取到更多的存款,但同时,资金成本增加了,有一部分压力就转嫁给我们的客户,这对‘三农’金融未必是件好事。”
回头再看银行。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参与存款“价格战”,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主要有二:其一,银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定价自主权,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其二,利率风险大大上升,银行竞争压力加大。但就记者调查采访所获得的信息来看,在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多是参照其他银行的利率定价进行调整,不仅“自主”、“先行”者寥寥,且感觉应对“乏力”、“无力”者不在少数。
例如,在采访中,西部地区一家基层农信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省的存款利率统一听省级联社指挥,“最开始时,按基准利率,后来省内的其他商业银行都上调了,省联社也跟着上调了。”
“如果不上浮,遇到‘存比三家’的客户,存款就会流失。”中部地区一家农村信用社网点负责人刘权(化名)感慨道,“但如果真上浮到顶,我们的资金成本压力就太大了。”
刘权告诉记者,在去年七月至今的存款利率变动过程中,该网点所执行的存款利率始终与该地区四大国有银行执行的标准保持一致,并没有上浮到顶。
但无奈的竞争总是存在。在该网点正对面的是一家地方性银行,始终在营业厅门口的电子屏上打着一排极为醒目的红字:“我行执行最高存款利率”。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应对中的乏力,除了来自资金成本的压力外,还有业务模式、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短板。例如,中间业务的发展。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开,存贷业务利差会被逐步缩小,这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和收入结构。因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成了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良方”之一。即便是参考国外的利率市场化经验,这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然而记者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给出的回答还多是:“我们的中间业务品种还比较单一。”
究其原因,北方一家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表示,“这一方面可能与尚未转型成为农商行有关,在部分中间业务的办理上受限制,另一方面,也跟其机构自身,以及当地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关。”
>>专家观点
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明显,银行业新监管标准实施,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相继推出,保险业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稳步推进,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利率市场化难度在加大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率市场化各方面难度在加大。在中国目前环境下,实现利率市场化要先解决充分竞争的问题。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央行副行长 易纲
银行间差异化服务需要过程
银行通过什么样的差异化服务来解决客户的需求,这完全是一个供求关系的东西,没有充分的竞争、规则不健全,这种情况下,寻求差异化、市场化就要出问题。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副主席 蔡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