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三农’问题又是国民经济发展中关系全局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农村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术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明显’,这是对农金人多年努力的最大鼓励与褒奖。”
据悉,截至2012年末,贵州省农信社资产总额达到284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223亿元,累计发放贷款456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46亿元。全省农信社资产总额、存贷款规模、市场份额,均居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仅有3个省份在本省存款市场份额超过20%,贵州名列全国第二位;有5个省份在本省贷款市场份额超过18%,贵州名列全国第四位。
“我们将继续坚持‘根在农村、命在农业、情系农民’的发展宗旨,以集约化发展之路向现代金融机构迈进。”这是王术君对于贵州农信新一阶段发展的构想,并希望得到政策支持,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深耕“三农”市场
“刚回来第一年,我们对水晶灯饰市场的风险不够了解,前期投资的钱都打了水漂。农信社请来专业人员帮我们分析市场,对我们进行集体培训,帮我们渡过难关。我们能有今天,跟农信社的支持、帮助分不开!”记者曾在贵州安顺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内采访,当时一家水晶加工厂主向记者讲起了他与农信社之间的故事。
“‘服务跟着农民走’是我们最早针对农民工群体提出的服务理念。”在王术君看来,“质与量的结合是农村金融服务的核心。”
记者了解到,贵州农信社在全国最先建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以支持农民创业就业为目标,有效解决农民工金融服务“两头空”问题。该省农信社在贵州籍农民工较多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设立11个驻外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引导农民外出创业和返乡创业。
截至目前,该省农信社累计发放农民工创业贷款15万笔,金额56亿元;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8万余户,带动28万余人创业就业。
在建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贵州农信还创新推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作为全国首个试点省份,贵州农信社发放的农民工银行卡可在全省农信社任意网点柜台取款和查询,为全省580万农民工提供了方便、快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也为改善农村支付结算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
解决好农民工金融服务问题只是贵州农信社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王术君认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的资金困难。
“破解农民融资难问题,还应不断创新理念、探寻方法,将实实在在的金融服务送到农民身边。”王术君强调。
记者了解到,贵州农信社在全国率先开展“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工作,以农村信用工程为载体,对747万农户建立经济信息档案,评定信用农户625万户,占建档农户的84%;创建信用组44526个、信用村7053个、信用乡镇383个、信用县5个。目前,贵州省农信社农户贷款余额已达904亿元,农户贷款面在69%以上。
“我们以占全省银行业机构21%的存款市场份额,提供了全省96%的农户贷款、90%的农业贷款、73%的创业就业贷款和69%的小微企业及个人经营贷款。”王术君表示,“还将不断深耕‘三农’市场,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农信品牌”。
期待政策扶持
据了解,贵州是全国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该省总人口4238万,按国家2300元的扶贫标准,有农村贫困人口114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7.8%。
“这对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农信社而言,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身为贵州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主帅”,王术君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大、风险高、效益低的特点,决定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较大潜在风险。此外,由于历史包袱重,遗留问题多等问题,也成为农信社发展的‘绊脚石’。”
虽然面对诸多现实困境,但农信社仍在“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贵州省农信社为例,全省250个空白乡镇网点主要集中在偏远乡镇,目前已有91个处于偏远乡镇的便民服务点转为固定营业网点。然而,网点建设成本很大,仅靠农信社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测算,在基础薄弱乡镇新增一个固定网点每年亏损在50万元左右,以91个固定网点统计,每年亏损4550万元;定时服务点每年亏损15万元,以159个便民服务点统计,每年亏损2385万元,5年约亏损3.5亿元。
采访中,王术君还提到另一个比较紧迫的问题,到2013年底,国家对农信社的财税政策有一些即将到期。“特别是给中西部地区农信社加重了负担,如果扶持政策不再延续,必将制约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王术君指出。
此外,一些歧视性规定导致财政性资金难以进入农信社账户,这与农信社在服务‘三农’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很不相称。
面对这些发展困境,王术君给出了建议,希望财税扶持政策向农信社多加倾斜,从而减轻“支农”负担。
国家应继续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农信社实行营业税、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降低农信社服务“三农”的成本,增强农信社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还应加大小额贷款贴息和奖励力度。”王术君建议,对发放小额信贷的农信社,由财政按比率给予奖励和风险补偿。同时,加大财政对“三农”保险的补贴,引导和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保险业务,通过农业保险的介入,为小额信贷发展提供保障。
此外,还应取消各种对农信社的歧视性政策,使农信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享有同等待遇,实现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可根据各家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财政部门管理的资金存放比例制定相对等的激励机制,用财政性存款作为杠杆,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形成向“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投入的增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