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2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中指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土地要素流出粮食生产领域,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相互争地的矛盾日渐突出。近年来,虽然我国大米、面粉之类的主粮仍保持着95%以上的自给率,但这是以牺牲其他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代价的,比如大豆、食用油和玉米等,已高度依赖国际市场。随着我国粮食进口量的激增以及对外依存度的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如何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加快推进粮食主产区城镇化,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讨论热点,其中民进中央以提案形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症 结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粮食安全不仅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和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中国国土面积适宜城镇发展的区域仅占22%,且又与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高度重合,这直接导致了城镇化与粮食生产之间的紧张关系。对粮食主产区来说,正面对着粮食稳产增长和城镇化的双重压力。
粮食稳产增产压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粮食总需求刚性增长;二是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耕地减少;三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粮食生产后继乏人。
城镇化任务紧迫。城镇化、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中国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经之路。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是人口密集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城镇化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任务紧迫。
药 方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提出,从五方面着手,加快推进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一、优先安排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城、中心镇和新型社区发展。二、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并按照依法、自愿、有序的原则,促进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要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三、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要搞好城乡土地规划,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城市和小城镇的快速膨胀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张;要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不低于同期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和农业结构调整损失的耕地;要严厉制止土地利用粗放浪费、违法违规用地的现象;要尊重农民意愿,不得搞行政命令强行拆迁。四、完善种粮补贴方法,稳定生产资料价格。建议在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的同时,要完善补贴实施办法。要在不断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的同时,通过对生产农资的企业给予补贴等办法,严格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降低农民种粮成本。五、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国家要在全国范围内考虑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为产粮大县、人口大县的发展铺平道路。另一方面,作为粮食主产区本身,也要提高县城和中心镇的承载能力,为农民市民化创造条件。
代表委员观点
薛亮:科技支撑粮食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研究员薛亮表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薛亮介绍说,去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六项。其中“中黄13”超高产高蛋白大豆培育成功,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中黄13”大豆品种面积直线上升,从2002年才15万亩,到去年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推广了几千万亩。而科研成果“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用了近20年进行研究和探索,对我国小麦主产区的丰产增收具有重大的保证作用。他建议,把农业科技创新目标放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上,大力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技术体系,通过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来解决科技与生产相脱节的问题。
(李佳霖)
秦光蔚:尽快制订耕地质量保护法
来自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秦光蔚指出,对比过去,现在不少耕地的土层变薄了,有机质含量减少了,直接影响了粮食的口感。当前,在耕地保护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城市建设占用大量优质耕地,补充的往往是复垦或新开垦的中低产耕地,虽然耕地总量没减,但综合质量却下降了。秦光蔚说,“同时,广大农村还长期存在毁坏耕作层、污染耕地、违法占用耕地等现象。”
秦光蔚认为,虽然我国许多法律法规对耕地保护作出了相应规定,但多是原则性的条文,没有明确法律责任主体,也没有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使得破坏耕地质量行为难以追责。“我国在耕地质量维护与提高方面存在工作盲点,应尽快制订耕地质量保护法,以切实维护耕地质量。”
(葛素表)
彭于发:转基因技术可助解粮食安全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彭于发建议加强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
彭于发说,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借助于转基因技术等生物工程技术,能够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转基因作物是通过基因技术加入了外来基因或去除原有基因的产品。彭于发说:“到底要不要发展转基因技术,取决于现有的技术和品种能不能支持我们生存下去,再就是它们安全不安全。”彭于发认为,任何新技术都有潜在风险,这也是国家为什么要制定法规来规范转基因技术、政府部门要实施安全管理,还有一批科研人员要专门对它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原因。“我认为转基因技术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他说。
(黄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