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带着中央实验茶场基因的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数十年时光中,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那里汇集和造就了一大批如夏怀恩、邓乃朋、刘其志、王正容、冯绍隆、吴子铭、张其生、牟应书、汪桓武等在国内外茶叶科学界有影响的茶学家。他们孜孜以求,不懈努力,在茶叶科技、茶叶人文历史等研究课题中取得了众多科学研究成果,并一直处于全国同类机构的前列,为贵州乃至全国茶业作出了贡献。“这是湄潭茶业的福气,也是贵州茶业重要的科技支撑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厅的多项研究课题。相继在茶树品种资源调查、茶树品种资源征集整理、茶树品种生态分区等茶树品种资源研究方面;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方面;茶园综合丰产技术研究、密植免耕快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茶树组合密植研究、贵州天然富硒茶考察研究、无性系良种茶园经济效益研究等茶树栽培技术研究方面;低产茶园改造综合技术研究、茶园土壤有机质自然平衡作用研究、茶园蓬心土壤肥力效应研究等茶园土壤及培肥研究方面;茶树保护研究方面;分级红茶研究、红碎茶研究、茶工艺及茶机具、名优茶研制等制茶工艺及机具研究方面;以及茶叶史料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科研成果。
20世纪60年代,用无性系选种方法选出的黔湄419号、502号茶树新品种,1987年4月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会全票通过认定为新育成的全国茶树优良品种,并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分别统一编号为“华茶31号”、“华茶32号”,并被农牧渔业部(1982年5月-1988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茶树良种。
20世纪70年代,经系统研究而提出的一套茶树快速高产稳产栽培新技术——密植免耕快速高产栽培技术,是我国茶树栽培制度上的一项重大革新,具有成园快、产量高、品质好、省工、省肥、技术简便等显著优点,比传统的单植条行茶园提早二至三年成园投产,亩产干茶可达300至350公斤。全国先后有16个产茶省(区)1万余人次到湄潭参观取经,14个省(区)茶园推广应用面积达100万亩以上。1984年,该项研究成果被国家科委列为向全国重点推广的农村实用技术。后来,在国内首创的茶树组合密植研究,又改革和发展了茶叶密植免耕法。1993年,该项研究成果荣获联合国科技信息促进系统(TTPS)“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1977年至1978年,该所完成的《发酵叶象与红碎茶品质》一文,分别被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统编教材。在1981年12月召开的全国茶叶科学技术大会上,该所采用“深耕、补密、增肥、稳水”综合改造进行的低产茶园改造综合技术研究,引起强烈反响。1979年至1981年,该所进行红碎茶初制“揉切分”连续化工艺研究获得成功,并于1982年荣获国家外经部科技三等奖。1987年,贵州省计量局批准 “炒青绿茶初制全滚工艺”定为贵州省地方标准,在全省范围内实施。1974年,由该所研制成功的绿茶新品种 “遵义毛峰” 绿茶,在1982年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1994年10月又与“贵州银芽”绿茶一起双双荣获首届中国杨陵农科城技术成果博览会后稷金像奖。
不胜枚举的科研成果,虽都已成历史,但为今天湄潭乃至贵州茶叶发展与辉煌铺就了成功的阶梯。
这个时期,贵州省湄潭茶场、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为湄潭乃至贵州留下一大批茶叶科研生产旧址及所属茶园等保存完整的珍贵的茶叶工业文化遗产。其中保存相对较为完好,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有: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湄潭茶场制茶工厂、永兴茶场制茶工厂、湄潭茶场五马槽收青室、湄潭茶场囤子岩分场、永兴茶场三队综合楼、永兴茶场三队收青室、永兴茶场五队职工宿舍等旧址,以及打鼓坡2.20亩密植免耕茶园、永兴茶场三队茶树品种园、永兴茶场一队2.30亩综合丰产实验茶园和500亩中间试验茶园等科技示范茶园。省内外一些专家参观考察后认为,像这样拥有工厂厂房和设备齐全并保存较好的工业遗址,在全国都极为少见。
湄潭县在经历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启动,国营湄潭茶场的开拓,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的指导,以及改革开放后核桃坝茶叶专业村的引领,在21世纪迎来了新一轮茶业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茶园面积从20世纪末的不足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万亩;茶叶企业由当初的湄潭茶场和几个社队企业,发展到拥有国家、省、市、县龙头企业涉茶叶加工、茶籽油精炼、茶多酚提取、茶馆业、茶文化旅游业、茶业经济文化大家族。湄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贵州茶业第一县,成为了屈指可数的中国名茶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