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2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传承:不仅是弘扬曾经的精彩
——贵州湄潭近现代茶业史略(二)
□ 曹裕强

  1949年11月26日,湄潭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原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由湄潭县人民政府接管。是年12月,由遵义地区行署建设科接管。1950年春,再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军管会农林处接管,更名为“贵州省湄潭桐茶实验场”,隶属贵州省农林厅。1952年10月,更名为“贵州省湄潭实验茶场”。1955年1月,又更名为“贵州省湄潭茶叶试验站”。至1960年,将“贵州省湄潭茶叶试验站”改扩建为“贵州省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所”和“贵州省湄潭茶场”,隶属贵州省农业厅,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73年9月,正式将其分离组建为“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和“贵州省湄潭茶场”两个单位,成为单独建制,前者为处级事业单位,后者为处级国营企业,均隶属贵州省农业厅。

  贵州省湄潭茶场,一直是贵州省最大的茶叶农垦企业,它在继承了中央实验茶场所研究的绿茶、红茶品质基础上,开发了湄江茶、湄潭红碎茶,名扬四海,其茶叶出口量在改革开放前,一直位居全省之首,几乎包揽了整个贵州出口茶叶的生产加工。湄江茶也成为中国名茶,载入《中国名茶志》。不仅如此,全省规模在3000亩以上的国营、集体茶场,都是由湄潭茶场派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帮助开发建设。在那计划经济时代,该茶场为贵州茶叶经济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成为贵州茶业的领头羊,同时对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贵州省湄潭茶场建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起伏徘徊、改革发展的各个历程。至2010年,全场已拥有9100余亩新型规模茶园,1000吨加工厂2座,年产各类茶叶1000吨,年创汇70多万美元,年利税200多万元。主要产品有贵州名茶“湄江翠片”及“红碎茶”、“炒(烘)青绿茶”、“工夫红茶”、“茉莉花茶”等。“湄江翠片”以色绿馥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连续获得省优、部优和“贵州四大名茶”、“十大名茶”称号;“红碎茶”颗粒紧结、规格分明、色泽乌润、香气鲜浓、滋味浓强、汤色红艳、叶底红亮,产品远销美、英、澳、丹麦、日本、巴基斯坦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红碎茶二号”连续四年获省、部优产品称号,颇受广州口岸公司的青睐。内销绿茶、红茶、花茶主销省内和川、桂、闽、湘、鄂等十多个省市,在广大的消费者中具有较高的信誉度。

  1953年,为适应国家对外贸易需要,该场首先从象山(打鼓坡)茶园附近的许家坡、石家坡、麻子坡片区垦荒种茶500余亩,与象山茶园形成连片。1954年,该场又在囤子岩新辟700多亩茶园。1955年至1958年,湄潭茶场连续4年苦战,在湄潭、凤冈结合部的永兴断石桥开垦8000亩连片茶园,为形成今天已享誉海内外的万亩“中国茶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该场在象山(打鼓坡)、囤子岩、永兴断石桥三个茶区,面向全省招收城镇知识青年,充实生产第一线。这些青年工人大多来自条件较好的贵阳、遵义、正安等市、县,他们吃住在茶区,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他们住的集体宿舍是简陋的平房,吃的集体伙食也是缺盐少油,干的却是开荒种茶的重活。但他们依然满腔热血、一颗红心,扎根高山,以场为家,以茶为业,在艰苦的开荒、种茶、采茶、施肥、中耕、防虫等工作中,贡献他们的青春和热血。至今,还有部分工人依然坚持在那里,没有离去,他们依然默默地守候着,那一片片被他们用青春的汗水浇灌成长起来的葱郁的绿色……鲜为人知。茶文物调查组的到来,使他们心中泛起的那一丝酸楚的涟漪,漫过沟壑纵横的脸庞,让人产生感触,不由得记录在此文中。

  1978年,该场与全国国营农垦企业一样,步入改革开放时代。1982年冬,实行企业改革,推行大面积茶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茶园生产队实行定面积、定人员、定大型农机具,包年用工、包产量产值、包成本、包利润的“三定四包”生产责任制。1984年,实施“全奖全赔”制等。1993年至2010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湄潭茶场不断改革,转轨转型,调整生产结构,实现产量产值与职工生活水平的同步增长与提高。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