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栗铁申、肥料处处长李荣在北京市土肥站站长赵永志等人的陪同下,走访了平谷益达丰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及南独乐河镇新农村大棚,对平谷测土配方施肥“区域小配方”模式进行实地调研。该模式主体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对象为合作社社员(农民),技术支撑为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平谷区农科所、适合的混配机。据悉,这是北京市第一家“区域小配方”试点,目前该模式采用秦皇岛三农现代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智能配肥机。
自2004年国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至今,测土、配方、施肥三位一体的技术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技术,此次平谷“区域小配方”模式的尝试为测土配方施肥的深入开展与技术落地提供了新的思路。
“区域小配方”欲解“有方无药”配肥难题
平谷区益达丰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的一间设备房中,一个高2米多、长3米多可移动小型智能配肥机吸引了调研专家的目光,在设备电脑触摸屏上,技术人员输入配肥数据、开动机器、导入原料肥,片刻间,一袋袋混配好的肥料从机器的另一端装袋封口,码放在仓库的墙边。在墙边,已经整齐码堆着一袋袋写着用户姓名的化肥。这个小型智能配肥机正在为益达丰专业合作社的会员们混配数种不同配方的肥料。
南独乐河镇新农村大棚区内,益达丰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会员王文的大桃种植就使用了这个配肥机混配出来的肥料。平谷农科所的工作人员把经过测试的土地分为常规经验施肥与配方施肥两个地块,对大桃产量、可溶性糖、总酸、硬度等指标进行测试。大棚户主王文介绍说:“测土配方施肥是在北京市土肥站、平谷区农科所、益达丰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完成的,免费测土、免费配方、并通过智能机械设备免费配肥,对症下药,效果好!”
平谷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始于2004年的大华山镇土壤普查,2006年建立了平谷区土壤肥料信息系统,2008年启动部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工作,并顺利通过了验收。近年来,平谷区农科所累计化验土样9585个,获取化验数据143775项,发放施肥建议卡76600份。基础工作做得比较到位,但技术实施却遇到“瓶颈”,虽然有千家万户的配方,但是配方肥只有常见的几种,往往是老百姓拿到了“药方”却“抓不到药”,而老百姓所需要的正是拿着自己的“方子”抓“自己所需的药”。
事实上,平谷区测土配方施肥遇到的“瓶颈”是我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以来的共同的难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作物“缺啥补啥、吃饱吃好不浪费”;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测土后的肥料配方最终应按测试地块落实到农户,按户、按作物开方,以便农户按方买肥,“对症下药”。但长期以来,受我国“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耕种模式限制,测土配方施肥遭遇“只测土不配方、只配方不按方买肥”的“瓶颈”问题。
2012年,农业部推行测土配方农企对接项目,调动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推进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深入开展,此次平谷区的“区域小配方”探索再一次为落实平衡施肥技术、提高科学化水平探索了新的思路。
农科所、配肥机、合作社三位一体构建技术落地平台
测土配方施肥涉及面比较广,是一个集采样、化验、确定配方、加工配方肥、按方购肥、科学用肥、田间监测、修订配方等因素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整个实施过程需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部门同广大农民相结合,配方肥料的研制、销售、应用相结合,现代先进技术与传统实践经验相结合,具有系列化操作、产业化服务的特点。
因此,如何打破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国情壁垒,实现“大配方小调整”的有效调整,成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落地的关键环节。
在平谷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近几年的推广宣传,已被广大农民接受,用什么样的形式去完善模式,更好地服务农民呢?在北京市土肥站的指导下,平谷区农科所从区域经济入手,进行了初步尝试。
首先,平谷区拥有30万亩耕地,但是地块肥力参差不齐,“区域小配方”模式符合区域经济特点;其次,平谷区经济作物发展基础较好,尤其是平谷大桃具有较好的品牌效应;此外,平谷区合作组织发展较快,目前,平谷区注册合作社896个,注册会员4.7万,其中种植业合作社646个,注册会员3.2万户。从理论上来讲,通过专业合作社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在平谷区具有较好的基础。
北京市土肥站与平谷区农科所在进行市场调研时,与秦皇岛三农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想法一拍即合,“区域小配方”试点初现雏形。“区域小配方”模式中采用的小型智能配肥机是秦皇岛三农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第四代产品,该设备以前大多在企业推广应用,这是首次针对小型合作社推广。这种小型智能配肥机,采用GPS定位测土数据支持,集智能配肥、计算机土壤数据管理及专家测土配方施肥综合系统于一体,该系统能够为不同的地块、不同的作物制定特定的配方施肥方案;其智能、小型、便捷、可移动的设计更适应基层配肥站、农技公司等部门的应用推广。
在这种“区域小配方”模式中,如果把测土配方看做“诊病开方”,智能配肥机则发挥了“按方配药”的便捷通道作用,而专业合作社能够掌握施肥技术,和农民接触,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架起了“按方用药”的畅通桥梁。
“区域小配方”模式虽然启动较晚,但是紧锣密鼓进展很快,2012年12月设备到位启动,选定示范点。在益达丰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的配合下,平谷区的农户们积极报名参与试验示范。目前在夏各庄镇魏太务西红柿大棚、南独乐河镇新务村桃树大棚、南独乐河镇新务村草莓大棚等处安排的50户示范户,已经用上了“小配方”模式生产的“配方肥”。
作为测土配方施肥的一部分,“区域小配方”模式是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也是继测土配方施肥“农企对接”的推力之后,实现技术落地的另一个破题的关键环节。在此,北京市土肥系统靠扎实工作做了有效的探索和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