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2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马肉风波”的启示


  今年1月以来,牛肉制品中掺马肉的丑闻已经波及至少16个欧盟国家。马肉是可以食用的安全肉类,因此,“马肉风波”目前被定性为商业欺诈,而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但其恶劣影响并没有因此消失。

  对以贱充贵的食品掺假行为,中国消费者毫不陌生,甚至可谓是见怪不怪。欧洲版的“挂牛头卖马肉”引起国人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与国内食品安全现状相关,试想,“马肉”事件若是发生在中国,又会引起怎样的波澜?

  需要为“马肉风波”负责的,涉及食品加工、销售和监管等几乎每个环节,这其实与大多国内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原因调查结果并无本质差异。尽管食品中动辄出现有毒有害物质,让国人神经异常敏感抑或麻木,但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什么特殊性,导致其治理难度更大。

  很多中国消费者相信,洋货比国货好,外国企业在本国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到中国来就没那么好了。无论依据是否过硬,至少反映了一种市场评价倾向。推其原因,恐怕与国内商业管理环境密切相关,而不能完全归咎于企业素质不佳。

  事实上,优良“素质”的形成也与环境有很大关系。在严格的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全面管理之下,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必然要不断提高自身“觉悟”,进而形成相对固定的理念、习惯,从而留给消费者值得信赖的良好形象。

  欧洲“马肉风波”提醒我们的,不是原来世界各地都有奸商,也不是原来发达国家也同样有食品质量问题,更不能成为我们对国内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泰然处之的理由,而是无论在什么地方,企业既是市场主体,同时也是需要警惕的对象,市场监管无论在什么地方,须臾不可放松。 (李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