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毛旭波
职务: 浙江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杖锡分理处柜员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车行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西藏”——杖锡。在这个鄞州区海拔最高的杖锡山顶的小村庄里,浙江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杖锡分理处已经为当地群众服务了五十多个春秋。而在此默默坚守16年的临柜员工毛旭波,也从青涩活泼的小姑娘磨砺成了成熟稳重的业务骨干。
十六春秋大山情
1995年7月,出生于杖锡的毛旭波专科毕业,碰巧鄞州银行(当时为杖锡信用社)业务提升时全行推广电脑使用。她掌握了当时比较先进的586电脑操作系统,因而有机会到信用社参加实习。带她的师傅钱孝芳对毛旭波印象蛮深:“小毛来的时候是个20岁的小姑娘,话不多,人家一开玩笑就脸红,工作起来灵巧勤快,实习结束便留下来做了临柜员工。”不过谁也没想到,在这人烟稀少的800米高山上,年轻的姑娘一守就是16个年头。
杖锡山上有8个自然村,村里人口少,且多为留守老人,这给毛旭波的工作增添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不识字,看不懂存折账单,毛旭波不仅要做好案头工作,还要当好老人们的银行“私人”顾问。
“阿姨,您这个月劳保费加了,以后每个月都是这个数。”“大伯,请记得把存折放好。”老人前来办业务时,毛旭波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说明各自的财务情况,只有听毛旭波讲清楚了,老人们才肯离开。
一位老大爷说,若不是有鄞州银行这个网点,山上的居民取钱用钱会非常不便。十几年来,他家的水电费都是在这里交,老伴可以拿劳保了,也是在这里取的。如今,山上的老老少少都认识毛旭波,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构筑了高度的信任。
执着坚持为山民
毛旭波刚上班的时候,杖锡分理处还只是杖锡信用社。工作环境苦,临柜员来一批走一批,唯独毛旭波执着地坚守下来。为了这份坚守,她付出了许多。
杖锡山上气温比山下低5度,每年12月开始下雪,次年3月依然被皑皑白雪覆盖。2008年雪灾袭击,山上下起了冻雨。最厉害的一天,水管被冻住了,到了晚上电也停了,周围一片冰冷漆黑。
见山上停电停水的情况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弹尽粮绝”的毛旭波向支行领导电话汇报此事,领导立刻批准其下山。她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早上8点从杖锡分理处出发,冒着大雪徒步下山。路上罕有行人,她只觉得自己是白色山林中渺小的一点,不知何处是尽头。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五个小时过去了,毛旭波忍着饥饿跌跌撞撞前行。毛旭波明白到山脚的路还很长,稍一停步说不定就会被埋在雪地里,她拖着沉重的步子继续向前。
幸运的是,此时恰巧碰到了开着车下山的老客户。上车后,毛旭波不停地感谢这位老乡,“不争气”的眼泪夺眶而出。毛旭波说:“小时候很喜欢下雪,现如今一遇到大雪就担心。下山方便么,家里的粮食够不够?”
大雪天行路难,台风天也不方便。2007年台风“罗莎”来的时候,山上大块大块的石头滚了下来,甚至将护栏都撞断了。毛旭波上班时遇到了此事,她绕道爬山才到了分理处,现在想来仍后怕。
工作再辛苦,她也放心不下当地村民。村民平时经常来找毛旭波拉家常,谁家有了好吃的一定会给她捎上一份。平日里,毛旭波要是缺什么东西,只要跟乡亲们说一声,大家都会帮忙张罗。现在的她已36岁了,可很多老人还亲切地叫她“信用社里的小姑娘”。
山下之儿恋母亲
留在大山里的不止是青春、汗水,还有温暖的爱。
因为爱,因为责任,毛旭波16年来一直守着分理处、守着大山,而深爱她的丈夫则默默陪着妻子。丈夫这份厚重深沉的感情就像绵绵的山脉,温暖而富有安全感。
毛旭波夫妇为了山上的百姓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可只要说起10岁的儿子,毛旭波的眸子里洋溢的都是暖暖的母爱,背后却掩藏着深深的愧疚。
儿子很小时候,毛旭波把他带上山,在身边抚养。为了让儿子接受正常的教育,儿子4岁那年,毛旭波只好忍痛将他托付给自己的母亲,送去了幼儿园。为了不让女儿担心,毛旭波的母亲辞了工作,全职在家带外孙。
对已经10岁的孩子而言,她就像是“候鸟”:一周回家一趟,周五晚上到家,周日下午赶着班车上山。每个周日回单位,儿子总要掉眼泪,她也只能连哄带骗,儿子才挂着眼泪止住哭声。母亲告诉她,每天晚上儿子要抱着她的睡衣才肯睡觉,说是睡衣里有她的味道。对儿子,毛旭波即便再割舍不下,也还要坚持上山去。
就这样,毛旭波16年来的坚守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服务,同时也把自己对大山的爱,对高山村民的爱深深地扎根于杖锡的土地上。
山有多高,爱就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