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2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留得清香满人间

汪芳生

  又是茶叶飘香时节,在安徽歙县大谷运汪满田村的高山上,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径曲折而幽长。雨后的山林,雾霭升腾,百鸟悦鸣,空气清新,糅合着茶叶成熟时独有的芳香。这条山路宛如我一生的茶缘,漫长曲折,欲说还休。我,一位大山的儿子,竭尽一生心智研发工艺造型茶,铺就了一条与那高山小径并行的另一条名茶研制之路。

  1939年,我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东乡上黄音坑一个茶叶世家,从小在茶乡深受祖父、父亲种茶、制茶、诚信卖茶的影响。1960年先后从茶叶学校和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深造毕业后,历经几十年茶叶生产、收购、管理、试验等艰辛的磨练。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的变化,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是全国产茶大县的歙县,传统大宗绿茶销路不畅,眼看茶农收入减少,生活贫困。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如何使黄山茶走向国内外市场,帮助茶农卖茶,成了我日夜牵挂的事。

  1986年4月的一日,我从茶叶收购站回家时,看到母亲在捆扎干菜,一时灵感顿生,能否将茶叶也捆扎而起,由此改变茶叶造型千百年来松散的条形状态?突发奇想的创造激情,让我刻不容缓,顾不上午饭,便奔到茶园,采来鲜叶,将一片片茶芽捆扎起来烘干后泡进茶杯,然而初试告败。那一夜,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寝。翌日晨起,又复去茶园采茶。这一次,我先将茶叶炒后捆扎成型。经过反复试制,如此第一个球状茶叶花诞生了。但始终没有解决外焦里红、冲泡后口感不佳、焦边焦点和红梗红蒂的难题。一向从容淡定的我茶饭不香,这些难题使我一直苦思冥想,寻找如何破题。一次在吃妻子做米馃时,突然灵念一闪,茶叶可否也做成扁式馃一样的形状?于是我又匆忙采来芽叶茶,试制烘焙,数夜熬战,一个个馃式茶终于试制成功!因这种茶嫩度好,白毫如银,形如花,初始取名“银花茶”。又因冲泡后,该茶形如盛开的“绿牡丹”,产地黄山,取名为“黄山绿牡丹”,工艺造型茶的发明成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制出来后,立即深入贫困山区,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00多场,培训5万多人次。一边辅导茶农提高传统名茶质量,一边用我发明的工艺造型茶来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相继研制出“锦上添花”、“海贝吐珠”等茶叶新品种,也由此走上了开发研制工艺造型茶之路。至此,我研制出的茶叶新产品达600多个。我一生爱茶,为茶奉献,一生品茶,从茶中品出人生真谛。始终以茶叶为媒介,广结茶缘,并乐此不疲。“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这就是我的座右铭。

  1999年我从歙县科委退休,随儿子办的芳生茶业公司迁居屯溪老街。除了给公司当茶叶质量的参谋外,还经常深入高山茶园、茶厂、调查、研究茶叶生产,无偿举办多次茶叶生产、学习班、帮助茶农解决了多种技术困难,增值显著。为了让深山的革命老区茶农生活得到改善,我在未通公路800多米高山的木岭后山村克服了各种艰苦生活,给当地茶农传播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这两个村随着茶农不断掌握多种名茶创新技术的深入,过去的穷山沟变成如今春天满山绿金、秋天菊花遍地、户户茶叶芳香的新天地。

  同时我还加大对新品种的研究,如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举国上下共同庆祝,我以独有的方式表达对奥运在北京成功举办的喜悦心情。在儿子的创意下,我先后用茶芽、花朵等原材料,以串排扎等工艺进行尝试,从配方到图样,从开花的方式到图文的结构,反复实验创新,终于从简单的“2008”,进而制成了“和谐中国”,“迎奥运”以及吉祥物等的工艺造型茶。在第四届北京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黄山芳生茶业有限公司用花瓣、果皮等保健品织镶在茶芽花朵中,令中外来宾眼前一亮。展示中,只见几只茶杯中赫然升腾出“2008”、“迎奥运”、“和谐中国”、“讲文明、树新风”的文字图案,令中外来宾大开眼界。这批文字图文茶创制成功后,立即得到了中外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也给黄山带来很大的荣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只要生命存在,我会一如既往地为我所钟爱的事业奋斗。

  多年来,为了人生目标,为了茶叶事业,虽然付出极大的心血和汗水,但我收获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如今,全球首家工艺造型茶博物馆在全国十大名街的黄山屯溪老街免费开放。博物馆内陈列着用高山有机茶芽及纯自然的山珍、花、果、花瓣等组成的绿牡丹、锦上添花、万代红、玉人、龙、凤、金龟背新娘、百宝箱、凤冠、美意好运、情人相会、繁花似锦等600多个造型系列作品。馆内分为国礼茶厅、茶业世家厅、古今茶资料厅。整个博物馆以明清徽派的砖雕、木雕、石雕材质精心设置。每当游客驻足博物馆门口,走进这工艺造型茶博物馆,都会被柜台里摆放的独特工艺茶深深吸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我已经70多岁高龄了,但为了我所热爱的事业,依然保持着探索的目光和追求的脚步,但愿留得清香满人间。

  (作者系黄山芳生茶叶有限公司创始人、 工艺造型茶的开创者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