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2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借鉴历史 创造辉煌
湄潭筹建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 曹裕强

  2011年春夏之交,在“中国名茶之乡”贵州省湄潭县的各个产茶区、制茶工厂和贵州省茶科所及相关单位的档案室、陈列室等地方,活跃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他们是湄潭县茶文物调查组成员。经过他们一个月的辛勤劳作,那些见证了湄潭乃至贵州、中国茶业发展历史的茶文物,纷纷拂去岁月的尘埃,展示在世人眼前。

  在上世纪30年代末,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浙江大学西迁到遵义、湄潭办学,浙大的教师中有不少是中国著名的茶学专家学者,他们在湄潭这块山清水秀、产茶历史悠久的地方写下了茶业发展史上精彩的篇章。

  1939年,正值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中国茶叶等传统出口商品出口受阻。国民政府意欲在西南山区建立茶叶科研出口基地,目的是通过西南国际通道(史迪威公路)出口茶叶,换回枪支弹药,抗击日本侵略者。是年4月,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派遣王淘、张天福等组成茶叶专家考察组,在考察了四川、云南、贵州等多处产茶区后,写出了考察报告《发展西南五省茶叶》呈报国民政府。报告认为:湄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且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地势开阔,适宜大面积种植茶叶,对将来茶叶之发展,未可限量。国民政府于是决定在湄潭建立“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后,将县城南万寿宫、水府祠作为场部办公场所;收购校场坝、老龙田等地的1686亩土地作为实验场地;在象山开垦茶园555.5亩作为示范园;建立了昆虫室、标本室、发酵室、烘干室、图书室和一个花园式茶园。

  1944年至1945年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大量生产、出口绿茶和红茶,换回了大量军火物资,使湄潭成为当时中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基地。一代茶学泰斗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等在此潜心研究,他们和浙大师生一起“合力推开中国近现代茶业发展的第一扇大门”。使湄潭在以后数十年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业科研种植与推广中心之一。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期间,留下了一大批茶叶科研生产旧址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完整保存下来的就有6处之多。主要有: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场部旧址、茶树品种园、制茶工厂旧址、实验站旧址、象山茶园以及室内保存完好的各种科研制茶机具、标本、图片、手稿、书籍等。

  解放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被湄潭县人民政府接管。后来几度变迁,于1973年分离组建为贵州省农业厅下属的“贵州省湄潭茶场”和“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

  贵州省湄潭茶场一直是贵州省最大的茶叶农垦企业,它继承了中央实验茶场所研究的绿茶、红茶品质基础上,开发了“湄江茶”、“湄潭红翠茶”等,名扬海内外。

  今天的湄潭茶场,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后又焕发了青春活力。现在已经拥有新型茶园1万多亩,1000吨加工厂两个,年创汇百万美元。主要产品有贵州名茶“湄江翠片”、“红翠茶”、“炒(烘)青绿茶”等。茶场也实现了产量、产值、效益与职工生活水平的同步增长。

  带着同样“基因”的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数十年的时光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研究所汇集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茶叶科学界有影响的茶学专家,也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其学术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同类机构的前列。该所相继在茶树品种资源调查、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茶园综合丰产技术研究、贵州天然富硒茶考察研究、无性系良种茶园经济效益研究、低产茶园改造综合技术研究、茶园土壤有机质自然平衡作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为了充分展示湄潭县乃至贵州省丰富的茶历史茶文化以及茶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湄潭县委、县政府目前正在积极筹建一座具有现代茶文化理念的专题博物馆——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同时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信这一举措必将有力的促进湄潭乃至贵州茶产业、茶文化的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