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周亮工《闽小记》载:“太姥山有绿雪芽茶。”绿雪芽就是现在太姥山上鸿雪洞旁可见到的福鼎大白茶古树。据说,日本古茶书籍中,因有记载着这棵古茶树,所以在1990年,为纪念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800周年,日本官方以松下智为团长组成“茶航路”访华团专程到太姥山探寻过这株古茶树。
现存的福鼎地方文献记述清朝时期茶叶就相对多些。如清乾隆《福宁府志·物产》载:“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清嘉庆版(1807年)《福鼎县志·物产》载:“太姥山有绿雪芽茶。”卞宝第的《闽峤鞧轩录》(1869)载:“福鼎县,物产茶。白琳地方为茶商聚集处。”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年)、邱古园《太姥山指掌》都有绿雪芽茶的记载。
清光绪版(1906年)《福鼎县乡土志》较多地讲到白茶。《福鼎县乡土志·户口》载:“福鼎出产以茶为宗,二十年前,茶商糜集白琳,肩摩毂击,居然一大市镇。”其《商务表》载:“白、红、绿三宗,白茶岁二千箱有奇,红茶岁两万箱有奇,俱由船运福州销售。绿茶岁三千零担,水陆并运,销福州三分之一,上海三分之二。红茶粗者亦有远销上海。”《物产》:“茗,邑产以此为大宗,太姥有绿芽茶,白琳有白毫茶,制作极精,为各阜最。”从这些史料可见,1886年,白琳出产白茶,但产量与销售在白、红、绿三宗茶中是最少的,全县只有2000箱。
民国时期福鼎的白茶发展与清末总体保持一致,但销售白茶的价格非常高。民国福鼎学者卓剑舟《太姥山全志》中,对绿雪芽作这样诠释:“绿雪芽,今呼为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产者为最。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售外国,价与金埒。” 价与金埒就是与黄金同价,可见绿雪芽(今白毫银针)珍贵程度。
《宁德茶业志》载:“民国28年(1939年),福鼎县点头乡陇严(今龙田)人李得光(又名李华卿)发起组织‘白茶合作社’,各村成立村社,推选李为联社主任,以促进茶叶流通。”1940年,笔者收集到茶商李华卿向翠郊村石床保周阿本收购白毫茶10斤1两,付国币19元1分,有茶叶收购收据证明。
从各种史料看,1941年,福鼎有进行登记的茶商98家。白琳是茶商聚集地,1926到1928年间,资本雄厚的南广帮(南帮指闽南资本家金泰等,广帮指广东资本家广泰等),在白琳设采购点,收购白毫银针与白琳工夫,再把茶叶销往国外。其中广泰茶行实际上是广东茶商与白琳茶商相结合的产物,白琳茶商詹振步与派驻白琳的广州茶商曾镜银(绰号阿炮)合作,在康山村溪坪合伙开办的一个大茶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广东茶商还专门坐飞机在康山溪坪上空视察,因飞机没有降落地点,只在白琳上空低空飞行,至今一些健在的老人还不能忘怀飞机来时的情景。
外来的茶商到福鼎采办白茶,更好地推动当时茶业的发展。福鼎当地也有一些有实力的茶商,如吴观楷、蔡德教、梅筱溪、袁子卿等人直接把茶叶销往港澳与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