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是春秋时代的越国都城,也是传说中美人西施的故里,拥有底蕴深厚的人文与特色产业资源。尤其诸暨作为浙江省主要的产茶县市之一,属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越州产区范围,现为“中国无公害茶叶之乡”、“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茶叶产业单项强县”、“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工作先进县”和“浙江省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就在2013年的春节临近时,记者采访了浙江省诸暨市农业局副局长傅苗良,听他讲述了一条卓有成效的茶业发展之路。
越茶香飘今胜昔
傅局长告诉记者,其实追溯诸暨的产茶业,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早在唐代就是全国著名的主产区。全市现有茶园11.9万亩,2011年时的茶叶产量已达6519吨,产值36552万元;其中名优茶2385吨,产值33079万元。全市主产绿剑、十里坪、石笕、云剑、笔峰春、西子丽人、东溪龙井等名优茶和珠茶、烘青、炒青等大宗茶,茶叶产业被列入诸暨市十大农业块状经济之一,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3%,茶叶生产更成为诸暨山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诸暨市紧紧围绕“茶业增效、茶农增收”的工作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手段,推动了全市茶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体说来,首先诸暨市针对茶树的良种化开展工作。市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市茶树良种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了茶树良种化扶持政策,调动了茶农发展良种的积极性。而农技部门也强化了科技服务,提高了良种茶园的齐苗率和成园率。为切实加大对良种茶叶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诸暨市相继建成东和三千亩无性系良种茶基地、马剑狮坑万亩针形茶生产基地、同山良种繁育基地、赵家丁家坞村等一大批无性系良种化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果。
其次是实施“茶叶改名”战略,诸暨市大力发展名优茶生产,已形成针形茶、石笕茶、越州龙井茶三大名茶产区,名优茶采摘面积达6.8万亩。如今全市有1500亩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4万亩茶园被认定为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绍兴市绿色农产品基地,绿剑茶、云剑茶、西子丽人茶、笔峰春茶均被评为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称号。在此形势下,诸暨涌现出了一大批优势企业和品牌,如绿剑茶、西子丽人茶、云剑茶和笔峰春茶,其中绿剑茶是市政府重点推介扶持的一个名茶品牌,曾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十大名茶等荣誉称号,在省内外已有较高的知名度。
再次,由于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建设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所以诸暨市建立了5万余亩的出口茶基地及在安徽休宁、江西景德镇、湖北等地的外拓基地1.3万亩,创建及引进了诸暨市越都茶业有限公司,诸暨市天竺茶业有限公司,诸暨市出口茶厂等一批外销农业龙头企业,积极鼓励自营出口。到现在,诸暨市的茶叶产业化框架已基本形成四大趋势——一是龙头品牌初步形成,并逐步向全国扩展;二是龙头企业已具雏形,形成了基地+农户+公司的一套产业化模式。三是茶业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方兴未艾,进一步提升了诸暨市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四是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至今,全市已有12家企业通过了QS认证。
春唤新颜更深情
在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各地名优茶蓬勃新绿的时刻。那么诸暨市作为一个古老的名优茶之乡,又有哪些工作要具体开展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傅局长做了如下阐述。
首先,以政策扶持,激励茶农发展茶叶生产,并以发展无性系良种为突破口,振兴诸暨茶业。如对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连片3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元;老茶园改选连片100亩以上,每亩补助100元;茶厂优化改选并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每家给予补助3万元;茶叶生产加工机械补助三分之一等。
其次,以建设无公害茶厂为抓手,努力提高茶叶品质,提升茶产品的整体档次。几年来,诸暨市以全程实施无公害清洁化技术推广为目标,向茶园、茶农、茶厂三个层面全线实施无公害化、推行以茶园到茶杯的全程清洁化生产。尤其在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方面,把初制茶厂的优化改造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再次,以名牌建设为抓手,不断开拓名优茶生产销售市场。由于农产品品牌已成为市场的“准入证”,所以诸暨市委、市政府把实施茶叶品牌战略作为发展“效益农业”的突破口来抓,在争优创牌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先后参加国内多地举办的茶叶展示展销活动,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有关企业争创名牌。
最后,以建设示范基地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科技兴茶。一是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在重点产茶镇乡举办名优茶制作技术、新茶园种植护理等培训班。二是抓好“科技入户”工程,茶技干部深入农户,联系茶叶专业大户,充分发挥专业大户的示范辐射作用。三是利用农技110、网上专家及农业广播及时、准确解答茶农的疑难问题。通过多种科技服务形式,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
傅局长最后说道,未来诸暨市的茶叶生产将继续以“良种、品牌、无公害化”为抓手,立足长远,打响品牌,使西施故里的名优茶经济走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