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末的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气氛热烈,记者在“黔茶之力”媒体见面会现场,对贵州省农委副主任徐天才进行了专访。徐主任一番铿锵有力的陈述,铺开了贵州生态茶业的立体画卷。
贵州茶叶 奋发前行
徐主任告诉记者,贵州省目前正逐渐形成茶园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加工企业加速集聚、宣传推介和市场开拓力度加大,整体茶产业链条形成的格局,到2012年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贯彻落实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精神,进一步健全合力推动茶产业未来发展格局。
在今年,贵州9个市(州)和42个茶叶主产县都加强了对茶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州)调整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茶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产县全部由县委书记或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9个市(州)茶产业专项资金总和同比增218%;42个茶叶主产县专项资金同比增102.6%。9个市(州)“十二五”茶产业规划面积总和由628万亩调整到1090万亩,增加462万亩。此外,省科技厅启动了主导产业为茶产业的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省经信委安排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茶产业加工项目50个、计2959万元;省财政厅安排专项发展基金共28438万元,支持新建茶园58万亩。
第二,茶园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
贵州省全年新建茶园123.4万亩,总面积达到524.6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00万亩),茶园面积全国排名第2位。新建茶园全部采用无性系,无性系比例87%,高于全国平均47个百分点,茶园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35个县新建全国面积最大无性系茶树种苗繁育基地2.39万亩,能满足明年秋冬新建茶园面积100万亩,在茶区已形成一个年产值5亿元的产业。
第三,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大量进入,茶叶加工企业加速集聚。
贵州今年茶叶产量为10.2万吨、综合产值86.1亿元。全省茶叶加工企业发展到1056个、固定资产53.98亿元,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茶叶加工企业集群。全年共引进茶叶加工企业142个,资产30.18亿元。既引入福建以晴集团、贵州盘江集团等大型企业,推动茶产业企业的整合,同时也安排省级茶产业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农机购置补贴、乡镇企业发展资金项目,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基地建设、贷款贴息、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以及开发新产品。
第四,宣传推介与市场开拓力度加大,贵州绿茶知名度不断提升。
2012年,贵州省农委与贵阳市政府共同承办了2012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支持黔南、黔东南、安顺、遵义、毕节等主产区举办了6次茶事活动,还组织茶叶主产县、茶叶龙头企业到山东、浙江、河南、北京、上海等地做茶叶市场调研。据统计,各地举办或参加各类茶产业宣传推介活动152次,其中省内84次、省外68次;推动建立茶叶渠道,在目标市场开设贵州茶叶专卖店、专营店308个,其中省内201个、省外107个。
茶业强省 大有可为
采访中,徐主任也强调,尽管全省茶园迅速扩张,但仍存在品种单一、茶园集中度不高、幼龄茶园管护粗放、加工企业数量和规模跟不上投产茶园规模、产品开发亟待多元化、品牌建设和渠道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下一步,贵州要继续全产业链统筹推进茶叶强省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基地建设。保持大规模建园的速度不减,年新建茶园70万亩,达到全国排名第1位;按照一村一品思路,重点打造茶叶专业村、核心乡镇、主产县和产业带,全力解决茶园集中度问题。加大省外优良品种和地方品种的繁育力度,优化茶树品种结构,使福鼎大白茶品种比重降至60%以下。以农户为主体建园,户均建园5亩,进一步突出以茶农为主体建园的思想。引导在茶区建立一大批茶农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园管护水平。
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支持新建茶叶加工企业以及企业技改、固定资产投入等,全面提高产能。加快全程清洁化生产线的引进和创新力度,淘汰一批作坊式、卫生不达标的小厂,建立大中小并举的企业集群。引导支持在茶叶主产县的集中区域,推进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园区建设。以园区为平台,精选一批茶叶项目,引进工商、民营资本进入。引导支持茶叶企业以绿茶为主的多茶类开发和产品创新,茶叶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三是加强市场开拓。采取企业集群方式,组织参加全国性高端茶博会,承办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和省内主产市县举办的各类茶事活动,整体推介贵州好山好水好茶。引导支持以茶叶主产县龙头企业抱团方式,到目标市场大中城市建立贵州茶叶专卖店、专柜、茶馆和连锁经营等持久宣传推介窗口。利用淘宝网贵州馆等网络平台,创新营销方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以区域品牌为重点,依托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推动品牌整合。同时推动在贵阳、各地中心城市和茶产业重点县域、旅游景区,建立一大批茶馆、茶楼,促进休闲、旅游和茶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