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不能把“八项规定”当成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更不能是“一阵风”。而应抓住机遇,借“好政策”之力,谋嬗变之道,修发展之果。
岁末年初,正是公务宴请的高峰期,中央出台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后,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热潮。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各地农信社省级联社也纷纷制定下发关于落实“八项规定”的文件。
“如今,大张旗鼓的公款吃喝难觅踪影,各种团拜会纷纷取消,铺张浪费的情况大幅减少。”某县级农信社工作人员介绍道。尽管如此,可还有少部分领导干部对禁止吃、请、送礼的规定持“观望”、“避风头”的态度。
上述工作人员直言,在银行业,公费宴请尤其突出,因为公关客户常常是在酒桌上进行的。除此以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临的检查较多,导致农信社的接待费高得惊人。“八项规定”若能长期执行,不仅可以大量减少铺张浪费,还可大幅节约金融机构的费用开支。
可是,这股热潮会维持多久呢?会不会因为时间长了、热度减了、风头过了又卷土重来?
银行业的铺张浪费,根本原因是缺乏制度约束和监督机制。由于无约束或少约束,再加上农村金融机构大多是县级法人单位,自主性较强,铺张浪费的资金“窟窿”,能通过各种“旁门左道”补上。
因此,在杜绝铺张浪费上,省级联社应出台明确的公务接待制度,用制度让县级联社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与此同时,省级联社还应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加强监督检查,鼓励节约、理性公务消费。此外, 要加强县级领导班子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一个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银行作风。
然而,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相关管理机构和部门还应考虑到公款消费由公开转入“地下”的情形。
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机构严把公款报销关。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认真核查报销账目的合规性、报销金额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以阳光的流程和严格的制度让虚报、瞒报等现象无所遁形。
毋庸置疑,通过落实“八项规定”,将大大提高银行业广大干部的作风,这对今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了制度的规范和制约,有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思想,“厉行节约”才能成为常态化,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才能显著提高,资产质量才能得到切实提升。
因此,银行业不能把“八项规定”当成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更不能是“一阵风”。而应抓住机遇,借“好政策”之力,谋嬗变之道,修发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