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2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作社让“刁民村”变“和谐村”
云南玉龙县玉湖旅游合作社破解山区发展难题□
本报驻云南记者 饶永 通讯员 吴明科

  云南山多地贫,位于长江上游,保护生态与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难题在许多地方长期得不到破解。2004年以来,云南省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在村两委的牵头下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在市、县供销合作社的指导下进行了规范发展,做到了人人参与、户户受益,初步走出了一条靠规范发展生态旅游调整产业结构的新路子。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李成玉到该村视察时指出:这是农民了不起的创举。

  回忆过去 有女不嫁玉湖村

  新年刚过,记者就去了一趟玉湖村。这是一个坐落在著名的玉龙雪山南麓的宁静小山村,在一片翠绿的树木中,山石砌墙、青瓦盖顶的纳西族小院,淌过村间的清沏的雪水,山石铺成的搪石路面,让从繁华城市过来的人流连忘返。

  然而历史上的玉湖村并不宁静。村总支副书记、合作社副理事长和新华介绍说,全村有376户人,人均有地3.3亩,但都是砂石地,产量很低,包括玉米、小麦及各种杂粮在内,年人均有粮不到300公斤,加上牲畜消耗,基本上一年没有半年粮。

  村里几乎家家养马,马是村民的助手,马帮是村里的“车队”。解放前玉湖村一直有一支穿梭在连接云南内地和西藏、四川的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大家靠马搞运输挣钱养家糊口。上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给农户后,村民开始乱砍乱伐,村里的马帮天天往外运木材,当时全村平均每天有90多匹马上山拉木料,2/3的土地没人种,不到10年时间,200多公顷山林全被砍光了。90年代后,随着城市建设的需求,村民又开始挖砂卖,丽江市城建80%的砂石都是从玉湖村拉去的。不到10年,村寨周围已是千疮百孔,水土也被破坏了。

  “折腾来,折腾去,生态破坏了,土地荒废了,老百姓不但没富起来,反而更穷了。”和新华说,大家闲着没事干,经常凑在一起喝酒闲聊,话不投机就打架。粮食、火腿被偷之类的事经常发生。进入21世纪,随着丽江旅游和周边景点的不断升温,一些游客走进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见有游客来,一些与出租车司机有关系的农户开始买马匹搞骑马上玉龙雪山的服务,当起了“马老板”,他们的亲戚可以加入,其他村民受雇牵马,每天得到20至30元的劳务费,还要看“马老板”的脸色。由于无序的竞争,“马老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有的亲兄弟都闹得见面不说话,一般农户更是怨声载道,游客反映差,出租司机怕来。村里治安差,邻里不和谐,普遍家里穷,外村人说“有女不嫁玉湖村”,玉湖村在政府心目中成了无药可治的“刁民村”。

  村两委牵头 成立旅游合作社

  2004年5月,村两委在深入走访、听取群众意见后,成立了“玉湖旅游专业合作社”,全村3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有363户农户入社,现在376户人全入了社。合作社共开发了6条距离长短不一、收费标准不同的骑马游线路,全部实行统一售票,每户社员分配了一个固定马号,按马号顺序实行统一调度,排到什么线就去什么线。没有马又没钱买马的社员,合作社支借500元买马,以后从服务收益中扣除。合作社还组织社员进行规范服务培训,并安排监督员到每条线路沿线及终点检查服务质量;并成立了医疗急救中心,从每张票中提取2元作为马匹伤亡险,提取5元作为游客意外事故险,发生受伤等事故后,80%的赔偿由保险公司承担,剩余20%的费用中60%由合作社承担,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成立合作社对我们帮助大的,家家都有一点收入,天天都有一点收入。”83岁的李近云老人说,过去村里的马都是用来驮柴的,后来大家自发搞骑马游玉龙雪山,会讲会说的拉得着人、赚得着钱,不会讲不会说的一点收入也没有。

  合作社售出的票中,10%用于支付管理人员工资和正常接待,40%作为社员的服务费,结余的年底还可以再分配。“牵马的社员淡季3天可轮到一次,旺季有的1天可轮到2次,正常上班的农户牵马服务的年收入可达到1.6万元。合作社还为村里提供了36个就业岗位,每人月均工资900元。”和新华详细介绍,合作社成立后,村里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村民发展经济的理念也变了,有的村民到丽江推介旅游,有的村民开起了出租车,有的卖起了旅游产品。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050元。“随着服务项目的拓展,2013年人均收入有望明显提升。”和新华自信地说。

  供销社指导  建设合作旅游示范社

  2008年以来,市、县社多次组织社员认真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帮助合作社重新规范章程,完成工商注册登记,补助发展经费7万元,指导新建马房、游客休息区,合作社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村集体的建设日新月异。

  合作社成立后,村集体结束了“空壳”经济,有了上百万元积累,各项建设和福利保障得到较好改善。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主干道全铺成了搪石路面;每年投入8000-10000元建设老年活动中心,重阳节安排60岁以上的老人聚一次餐,老人去世合作社要送去一个花圈;连续三年为村民代交医疗合作费,现医疗入保率达100%,养老入保率达99%;投资为玉湖完小建设了图书室、活动场,对小学优秀学生、先进教师和本村考上大专以上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对村民开办旅游服务和种养技能培训。

  老百姓的生活变了,多数人家盖了新房,买了轿车,家家用上了电和燃气,山林得到了保护,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的覆盖率。

  基层党组织的形象好了。村党委要求合作社党员负责人在安排马匹中要公平公正,平常要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引导农户不乱砍乱伐。和新华说:“要求入党的人越来越多了,在严格控制发展数量的情况下,党员数还是从2003年的50名增长至96名。”

  村风变了。大家早上起来忙喂马,白天忙着为客人服务,凑在一起喝酒的时间没了,打架、偷盗的现象不见了,大家积极参加“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邻里关系和睦了。

  政府部门的看法也变了。2011年市、县供销合作社在玉湖召开了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现场会,参会的县领导对玉湖村的发展给了充分肯定。旅游投诉的没了,旅游部门的人每周要来过问有什么需要帮助。2012年,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成玉到该村视察时指出:这是农民了不起的创举。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