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十年茶情

归 真

  写到茶便想起了老家重庆的茶山,那时候茶山遍植茶树,每年采茶的季节,几座茶山都是采茶人。在茶山坳间矗立着几幢泥坯瓦房,便是茶庄了。茶庄将每天采的茶叶分批炒制成熟茶叶,采茶人便能得到一定数额的活儿钱。因为采茶,山里人家便多了一份收入,外婆家也不例外,每年准能从茶庄拿到一笔采茶的活儿钱。

  每年清明前后,是采茶人最忙碌的时候,也是茶庄出茶率最好最多的月份。这个季节的茶叫做清明茶,在市价上也最高,不必远销外地,本地就能将茶庄的清明茶销完。清明茶忙坏了采茶人,而跑茶人(销售茶叶的贩子)却最清闲。

  采清明茶要赶早,那些日子每天都是黄金日,往往天没亮采茶人便赶到了茶山,背着背篓就展开了一天的采茶工作。舅舅和幺舅都是采茶能人,半天能采好几斤,虽然完全没有“十指尖尖采茶”的优雅姿态,所采的茶叶质量却备受茶庄青睐。山里天气早晨雾大,露水很多,采茶人头发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却不敢停下来喘口气,因为清明的露水茶最是宝贵,被称为“甘露天茶。”市场价也很高,而中午及下午的茶叶,又是另一个档次了。采茶人的午饭也简单,一般都自带米交给茶庄煮,就着一点儿青菜叶就是一顿饭。舅舅和幺舅出力多,食量很大,有次跟着他们去采茶,中午到了,就去茶庄吃饭,他们各自端着大瓷碗就是一通囫囵海吃,那碗比我脑袋还大。当我体验了采茶的艰辛后,才知道看起来很轻松的采茶是多么不易。现实中的采茶人,并没有《茶山情歌》唱的那么优美浪漫。

  清明前后,市场上的本地清明茶成了抢手货,各大茶馆争相购买,许多饮茶的乡村家庭户也会添置一些茶叶,好在过年过节时招待客人,真正自家饮用,是比较少见的。因为茶究竟还是昂贵之物,比烟酒贵了许多。俗语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茶为啥排到了最末,便显示出它物贵如金。即使舅舅、幺舅都是采茶人,但他们自己却从没喝过清明茶,就连一般的茶喝的也不多。而我家却每年都能得到外婆送的茶叶,虽不是清明茶,但那茶叶非常细嫩,据外婆说是她亲自采摘的。原来有些茶树就长在茶山旁边的树林里,就成了野茶树,外婆采的便是野茶树茶。每当喝外婆送的茶叶,我眼前都会出现一幕画面:一位羸弱矮小的老妇提着篮子在树林里,许多荆棘划破了她的衣服,她起茧的手在茶树上一点一啄……

  那些年嫁女娶亲,必会准备一份茶礼。这茶礼是统称,茶礼中有红包、糖果、香烟、水果、酒,其中茶便是最好的,大多为清明茶。因为茶虽然没有时常饮用,却是最能体现富裕生活的物品,故而这份礼以“茶礼”命名。有些家庭办了喜事,烟和糖果等都用尽了,茶叶却留着,待到想起来时那茶差不多不能饮用了,即使泡一杯来喝,味道也怪怪的,完全没有清明茶本有的味儿。镇上茶馆的老茶客说,茶是用来喝的,你不喝它,它就没有意思,没几天“茶精”就走掉了。后来多了阅历,才知老茶客口里的“茶精”其实是茶的性,茶的神。在大众的生活中,茶仍是比较贵气的东西,就好像一个人经常喝茶,是一种富贵的象征。至少在那个年代是这样。

  后来随着茶叶行情的辗转颠簸,以及林业改制等政策的影响,山里的茶庄迁走了,茶山成了人人采摘的茶山,由于无人管理,渐渐就荒芜了。每当去外婆家聊家常的时候,谈到当年的茶山,那种记忆有辛酸也有甘甜。而现在的生活,茶再也不昂贵了,茶很轻易就能喝到,可以天天喝也不觉得费钱。

  如今我的案头常常放置着几种茶叶,有百年砖茶,也有铁观音,还有清明雨前茶。这雨前茶,说的是清明下雨前采的。这些茶的味道保留住了茶的本性神韵,茶之好自不用说了。可是每每喝茶,我总想起10年前老家的茶事。当年普通的家乡茶叶就算是顶呱呱了,10年后老家的人们喝的茶既有本地产的,也有外地的,更常见一些名茶,并且习以为常。茶走了这么长的路,终究回归融入到了老百姓的生活里。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