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1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双重围困加速转型升级
——2012国内纺织市场生存发展盘点

  2012年,国内纺织业经历了充满挑战的一年,纺织业市场遭遇到国际和国内双重围困,生存和发展压力剧增。回首2012年,纺织企业发展环境有喜有忧,这也直接决定了纺织业2012年的生存状态和2013年的发展走向。 

  一、《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先后发布

  1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回顾了“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取得的成就,总结“十二五”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明确行业纺织的九大重点任务,提出“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突出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重点内容,是未来5年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行动纲领,也是纺织工业各行业和各地区编制规划的重要依据。 纺织行业的发展目标为:1.行业保持平稳增长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工业增加值率提高2个百分点。至“十二五”末全行业出口总额达到3000亿美元,年均增长7.5%。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达到5150万吨,年均增长4.5%。全行业就业人数保持在2000万人左右。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至“十二五”末,服装、家纺、产业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例达到48:27:25。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8%。化纤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集团)超过20家。 3.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1%。掌握一批高新技术纤维开发应用和先进纺织装备研发制造核心技术。4.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 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能力明显增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5-10个,国内市场认知度较高的知名品牌100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品牌企业50家,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达到25%。5.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再上新台阶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初步建立纺织纤维循环再利用体系,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800万吨左右。

  5月8日,《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下称《纲要》)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届第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发布的首个1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为了实现2020年建成纺织强国的目标,中国纺织工业要顺应新期待,实现新要求,塑造新优势,完成科学技术进步、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这四大核心任务。《纲要》的发布对于促进全行业积极适应形势变化,抓住未来10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进口纱线冲击国内市场

  由于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巨大差距,许多纺企开始关注进口棉,但是由于政府的配额宏观调控政策,更多纺企转向没有配额限制的进口纱。数据显示2011年进口棉纱量为903187.85吨,而截止到2012年11月份,进口棉纱量为1358935.93吨,同比增加69.43%。进口纱的主要源为巴基斯坦、印度和越南等国,因为巴基斯坦和印度棉花价格只是中国棉花的百分之六七十;而且根据有关国际机构的调查,2011年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用工成本为2.1美元/小时,而巴基斯坦仅为0.58美元/小时,印度为1.06美元/小时,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用工几乎是巴基斯坦的四倍,印度的两倍,这些差距使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毫无竞争力。特别是在40s以下的中低支纱方面,巴基斯坦和印度优势很明显。然而,进口纱贸易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质量不稳定、品牌差别大、违约情况严重和发货不准确等,因此需要慎重对待。面对国际上高、低端市场的挤压,中国的纺纱企业又该何去何从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原料成本高和企业用工成本高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国的纺织企业只有往高支纱,高技术含量、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才能跻身纺织强者之列。 

  三、 收抛储对利好有限

  为稳定棉花生产、经营者和用棉企业市场预期,保护棉农利益和市场供应,2012年3月初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制订并发布《2012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2012年9月10日正式启动收储,收储价为20400元/吨,该价格不仅高于上年,而且明显高于国内现货价格。棉企多数选择将棉花交储,导致市场上流通棉花资源减少,纺织企业可用棉花数量下降,有的企业甚至出现有钱买不到棉花的现象。为满足纺织企业用棉需要,国家于2012年9月3日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交易平台,以竞价方式投放部分2011年度临时收储棉花,起拍价为18500元/吨(标准级)。截止到2012年9月29日,共抛出49.3万吨棉花。尽管国家实施了抛储政策,但是单户企业竞买总量不得超过其1个月的最大用棉量的规定,使其作用大打折扣。此外,国家抛储的价格如果高于外棉太多或者企业可用配额过于紧张,纺织企业没有合适价格的原料可用,仍无效益可言,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根本拿不到配额,效益更无法保障。因此,储备棉投放的数量、价格与纺企所获取配额数量的多少是决定未来纺织市场发展形势的重要因素。 

  四、棉花价格倒挂损害纺企利益

  由于受到收储政策的支持,国内棉花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与国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超出了国内纺企业能够接受的范围,国内外棉价差扩大到5000元/吨左右,四五月份价差甚至高达每吨5400元左右,导致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低价棉对国内市场形成较大冲击。但是由于配额的限制,纺织企业有资格拿到进口棉配额的并不是很多,或者可以拿到的配额很少,导致我国纺织服装业成本增长、利润下滑,出口竞争力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308.8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6.72亿美元,同比增加2.07%,增幅较去年同期缩减19.15个百分点。因此,纺织行业与企业共同呼吁:为加快纺织行业趋稳回升,避免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应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缩小国内外棉价差,避免棉价差继续拉大,减轻棉纺织企业负担。 

  五、中国纺织服装对外贸易频遇危机

  2009年10月20日,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欧盟设定的3%上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率先在希腊爆发。在经历了经济危机之后,欧元区经济陷入衰退,导致全球经济出现增长乏力、复苏不均衡,并存在下行风险。报告预测,经合组织整体经济2013年的增速将与2012年持平,保持在1.4%,2014年将上升至2.3%。而美国在出现经济危机之后,又出现“财政悬崖”危机。而对日贸易在今年8月份以来,由于钓鱼岛事件也大受影响,由于中日政治关系等外界因素影响,一些日资纺织企业开始调整在华生产比重,生产重心向东南亚地区转移之势明显。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最大的几个国家都出现了状况,而东南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突起,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使得中国纺织服装贸易企业大受打击,不得不开发新的市场和合作伙伴。今年8月22日,俄罗斯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56个成员之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中俄经贸合作引向了“最美好的时光”,为我国对俄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一定商机。但是总体而言,中国纺织大国在国际历史舞台的市场占有率正在缩减。国际市场的夹击带来新一轮行业洗牌,促进企业加快调整提升,更多的中、小、微型企业将面临淘汰出局的风险。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