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粮食“九连增”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行业专家热议“三农”发展新话题
本报记者 汪 洋 崔海涛 乔耀东

  2012年,粮食生产突破 “九连丰”、粮食产量获得“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比2011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917元,实际增长10.7%,这意味着农民收入已连续”九年快“增长,连续三年增幅达到两位数以上。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战略任务,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对201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再登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农业农村今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近日,《中国农资》就业内主管部门领导、知名专家及学者在中国农科教推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建设高层论坛、中国品牌农资大会、第五届国际海藻肥植物营养论坛等活动中,针对2013年农业政策构架、产业体系建设两方面话题所提出的相关观点进行综合报道。大家一致表示: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政策构架 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

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  韩德乾:

  把农业经营与合作社、公司化相结合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发展我国经济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进一步拉动我国内需的一个大问题。按照理想的假设,如果中国只有1亿农民的话,平均每位农民可耕种的土地也不过18亩。因此,根据我国国情,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能依赖耕地规模的扩大,而是要更多地依赖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同时考虑农民经营模式的转变。依赖一定的机制,把农业经营纳入到专业合作社、公司经营的系统中来,随着合作社、公司的发展壮大,农民不仅可以挣到工资,也可以从中取得红利,这对提高农民收入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 张红宇:

  转变发展方式 再创“三农”新突破

  2012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大好,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但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任务依然艰巨。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目前的农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农产品供给虽然保持着继续增长的势头,但是与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农产品供给的总量平衡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尽管2012年农民现金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却仍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态势和很大的现实挑战。

  从粮食、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收入的增幅来看,这种挑战大概可以归结为三方面:一是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包括价格的变化与近两年相比有了新的特点;二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逆差越来越大,2012年上半年,玉米、小麦、水稻出现了净进口的态势;三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农民的现金收入增幅尽管2012年达到了12.4%,但是增速比2011年回落了1.3%。2012年上半年尽管粮食价格继续增长,但是增速出现下滑,对农业家庭经济收入影响较大。

  观察我国农业形势,如何应对挑战,我认为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经营方式,在稳定农户承包家庭经营基础上,扶持一大批专业合作社,使之形成新兴农业经营主体;二是要创新农业农村体制,这需要在土地制度、组织制度、金融保险制度以及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多努力。

  此外,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大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仍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我国粮食产供需基本平衡,但粮食安全丝毫不能放松,因为粮食消费总量继续保持刚性增长趋势。第二,粮食增产主要源于单产贡献,单产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2012年粮食亩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53.2公斤,比2011年提高8.9公斤,9年提高64.4公斤,年均提高7.2公斤,是建国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第三,要科学认识“九连增”,粮食安全形势任重道远。粮食“九连增”后,产量基数高,资源约束日益凸显,气候条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不能盲目乐观和丝毫放松。

  对此,我建议:一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力争实现高产优质粮食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二要大力加强粮食产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科技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三是要切实提高全社会的节粮意识,努力降低粮食产后损失。四是要积极利用政策和保险及金融的调控手段,充分调动粮农生产积极性。

 

『体系建设  力促农化服务升级』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巡视员 董忠:

  借助合作社力量实现科技兴农

  由于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向优势区集中,使得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强调的是,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基础性、功能性、社会性,这样的定位意味着政府、国家农业科技的相关机构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更要鼓励企业、社会力量进入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中来,甚至公益性农业活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让企业参与。特别在解决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上,要让农业技术研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重发明轻利益、重质量轻数量、重应用轻成果,要把科技和经济结合起来,整合各种资源,打破部门、区域的局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让农民能划算便捷地感受到科技的先进性。

  2013年,我们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才能进一步彰显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国家将重点培养新型农业金融主体,发展新型金融体系。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合作社的支撑,国家政策把示范合作社作为扶持的重点,要分级支持示范合作社,引导财政扶持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让合作社承担项目,逐步扩大农民参与到农田开发、农田水利方面的建设中,并将合作社培育成承担农技推广的主要力量,让合作社承担更多的农业发展责任。在专抓合作社的发展方面,国家将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相关农产品加工给予支持,完善合作社的税收政策、生产基础设施,对于合作社发展将出台更多更高含金量的政策。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 高祥照:

  科学发展肥料产业助农兴农

  目前,我国农业补贴力度在不断加大,其中,“四补贴”,即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亿元,每亩种粮补贴由不足10元增加到近100元。“一奖励”,即中央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资金由2005年的5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80亿元,1000多个产粮大县纳入奖励范围。由此可见,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在此大背景下,社会对肥料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肥料发展要与农业发展目标相适应。国家以发展粮食为重点,区域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因此肥料企业离开粮食做不大,离开经作难挣钱。因此,大企业应该主要考虑粮食用肥,小企业为了获得快速发展应该适度发展新型肥料。其次,肥料发展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要大力发展省工、省力、省时、省事的肥料,发展省肥、省钱、增产、增收的肥料。再其次肥料发展要与区域农业发展相配套。在我国10亿亩的旱作区大力发展长效肥;在1亿亩的精灌区要大力发展水溶肥;在4亿亩的水浇地要发展新型复混肥;在4亿亩的水田区要改进现行复混肥。与此同时,要指导农民对施肥有科学的认识,提高肥料利用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