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染指丹青缘于1977年在桂林得遇白雪石先生,并观看了他用毛笔和宣纸把纷繁实景演化为精巧画面的过程。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它使我大开眼界心动手痒,于是我便邯郸学步,开始了勾皴厾点……
想必是先入为主酿成了我对白家山水的偏爱,这种偏爱几乎到了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地步。但我宁愿如此。因为无论出于感性还是理性,无论略作观照,还是深入考量,雪石先生的艺术品格都不能不教人叹服而很难“见异思迁”。我有幸成为众多追摹者中的一员,更值得庆幸的,是我同先生三十多年与日俱增的情谊以及言谈中的会心和认同。这种谐畅殊为难得,如果理解为宿命,好像也有道理。先生和我都生于北京;他1915年,我1951年;都属兔;生日都在六月中旬;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先生在琉璃寺小学任教,十年后我就读于该校……诸多巧合,莫非天意?
只是丹青于我,始终作为“余事”相伴。我当过工人,教过书,近二十年则以侍奉文学为本职,书画只能是见缝插针,趁水和泥。在涵养笔墨的同时,对白家山水进行研究解析成了一个常规命题。那些成篇的文章和长长短短的笔记凝聚着我的认知,同时也深化了我耕耘水墨的理念。有时一气呵成,有时半途而废,总之全凭兴趣。
雪石先生辞世前为我的画册题签,老人一写再写,似乎总不满意。如此厚爱,寸心难报,又岂是一个谢字可以了却!
亲朋好友的多方相助使画册得以印行。三十余件作品是我的阶段性小结,至于能否“可持续发展”,看吧。
杜芳伦
作者简介
杜芳伦,祖籍陕西米脂,1951年生于北京。副研究馆员。受教于白雪石先生,研习水墨之余,撰写了一系列探讨白家山水画理、法、艺、技的文章,在数十家报刊发表。如《白雪石与漓江山水》、《近观白雪石》、《凌云健笔意纵横》、《青山皓首共巍峨》、《千葱一曲在清幽》等。
现为中央办公厅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羲之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东方书画研究会秘书长。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亦被欧、美、日、台、港、澳各界人士广为收藏,并作为义献不断参与赈济慈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