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与模式的科学研究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农产品冷链物流”分论坛会议纪要

编者按

  不久前“第十一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在江苏苏州举行,作为年会众多分论坛之一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分论坛”,成为最受关注、参加人数最多的分论坛。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把“三农”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的战略部署和基本思路。这个分论坛的内容从更为宏观和深刻的视角理清了农产品物流和冷链物流的诸多问题,令与会者受益匪浅。本报特摘发这个分论坛的会议纪要,以期对读者理解这些问题有所裨益。

  前不久,在苏州举行的第十一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农产品冷链物流分论坛”是由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东北财经大学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组联合主办。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商务部特聘专家、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洪涛教授主持会议。

  东北财经大学徐健副教授做了题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机制创新与政策体系研究》的主题发言。2012年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夏春玉教授中标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机制创新与政策体系研究”,并成为该项目的首席专家。徐健介绍了该项目的主要内容。他指出,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依然面临基础设施不足、流通信息化薄弱、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成本较高、农民进入市场难等问题,进一步带来了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抑制了农业与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本课题以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机制创新为核心,从农产品流通渠道与组织体系建设的机制创新、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机制创新和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的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研究,构建和创新农产品流通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为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仓储协会冷藏库分会的刘龙昌副会长做了题为《2012年中国低温仓储业现状分析与2013年展望》的报告。刘龙昌认为,我国当前低温仓储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2009年到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仓库的容量继续增长,年均增速为7.94%,2011年冷库总容量达到了7111万立方米。

  从现有冷库构成情况来看,以冷库功能属性划分,公用比例为78.50%,私立比例为21.50%;以冷库主要储存商品划分,综合类占比46.93%,果蔬类占比27.42%,水产类占比13.10%,肉禽类占比10.74%,乳制品占比1.02%,其他占比0.79%;从冷冻冷藏仓储行业的投资成分来看,民营及私人控股占71.38%,国有及国有控股占19.87%,外资及外方控股占8.41%,其他占0.34%。总体来看,近两年我国冷库建设速度快、总量增长大、发展不平衡,重点省市与产区冷库建设速度相对较快,多层土建式冷库仍是近年来冷库建造的主要形式,冷库建设显现大型化、群建化的趋势,自动化立体冷库建设开始受到重视。

  刘龙昌还指出,冷库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相关技术的应用,应适应业务功能的需求,并且充分重视建造质量。刘龙昌对未来低温仓储业发展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冷藏库建设将保持总量增长的趋势,冷库建设速度将是稳中有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杨浩雄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物流对鲜活农产品价格影响研究——基于北京市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实证分析》。针对“物流是否为导致鲜活农产品价格飞涨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 

  该研究对北京市鲜活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抽样调查,其调查采用现场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各类型企业及管理部门92个。本研究中将北京市鲜活农产品运输成本构成划分为四个主要部分:车辆购置费、车辆运行维护费、强制性收费和其他费用,其中燃油费是运输成本的最主要构成,占比达到50%。

  通过分析物流对鲜活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最终结论主要有三点:一是运输价格与鲜活农产品价格不具有相关性,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运输价格;二是运输价格占鲜活农产品价格的比重与鲜活农产品的价格成反比;三是对于大多数鲜活农产品而言,流通环节越多,运输价格占农产品价格比重越大。最后,该研究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加大对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投资和建设的政策支持;二是政府加大对低价农产品的价格扶持;三是采用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减少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环节。

  洪涛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针对当前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领域存在的误区,谈了7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的概念。农产品是指“农林牧渔”产品,其中“农”是指种植产品,如“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都是农产品,不同的农产品具有不同的属性和流通规律。2011年我国有各类农产品产量17.6亿吨,是农产品的生产大国,2012年我国粮食“九连增”,预计各类农产品产量接近18亿吨,其中生鲜农产品产量达10亿吨。我国是农产品的贸易大国,进出口量较大,如每年超过5000万吨的大豆进口,每年出口大量的蔬菜水果等;我国有13.7亿人,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数量。

  二是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规模不大,如蔬菜、肉类、水产品的冷链物流量分别仅仅为5%、肉类15%、水产品23%。如果按2011年农产品产量计算仅有5866万吨进入冷链流通。同时冷链物流各环节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部分在屠宰或储藏环节采用了低温处理的产品,在运输、销售等环节又出现 “断链”现象,全程冷链的比率过低。 

  三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较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许多研究人员使用着许多不同的数据表达农产品产量的浪费、损耗,不是客观地表现实际情况,在我国10亿吨生鲜产品中,冷链农产品物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并不是完全,既包括冷链物流,也包括普货物流,不能仅仅将其独立起来分析。据统计,我国冷库发展较快,2011年达到1700万吨,容量7117万立方米。商务部说是800万吨,预计5年后将扩大到1000万吨。显然不能够反映实际的冷库状况。

  四是农产品流通环节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许多研究简单地以减少流通环节,或者用“农超对接”代替其他渠道,都是不科学的。所谓的将农产品的五个环节减少为三个环节,或者将其减少为“零环节”的观点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精神。

  五是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包括科技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且缺一不可。如我国信息科技经历了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三次浪潮,与智能农业相适应的智能农产品物流、智能农产品流通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科技创新也离不开管理。

  六是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多种模式,而不是一种模式。如多种模式有竞价交易、专场拍卖、现货挂牌交易、在线协商交易、现货远期交易、RAT逆向拍卖交易等。有的商户一天交易上千手,手续费就是几十万元,交易价格既不反映商品价值,也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对生产、流通、消费不能起到引导生产、引导经营、引导消费的作用。

  七是开展冷链物流应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发展。应探索不同的冷链物流模式,农产品流通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金流、消费流等。农产品流通的成本高,其中包括:流通的制度成本,如路桥费、罚款等行政性制度成本;不正常的流通成本,如迂回运输;正常的流通成本,正常的流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本会越来越高。如食品安全成本、科技普及成本、监管成本、生态成本、消费升级成本等,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科技降低成本,这才是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长效机制。(本文由薛建强博士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