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如何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

□ 周 磊

  文化是民族传承绵延的精神血脉,是形成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精神纽带,是孕育民族气质品格的精神基因。供销合作社在长期发展中又汲取了中华民族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扶助弱者等优秀文化要素,在为农服务实践中形成了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始终恪守着货真价实、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始终坚持着坚韧克难、甘度清贫的俭朴精神,凝聚形成了以“背篓精神”、“扁担精神”、“南区精神”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供销合作社文化体系。

  在新疆帕米尔高原深处,有一个最偏远的塔什库尔干县,距县城215公里处有一个至今还不通路的马尔洋乡皮里村,400多村民出村需要过24次河,走只能勉强搁下半只脚的悬崖“路”,脚下是波涛汹涌的叶尔羌河。中央电视台曾以《大手牵小手,同走上学路》真实报道反映了该村自然条件的艰苦,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在这样一个平均海拔3—5千米极端困难的地方,55年来供销合作社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始终坚持为村民提供物资保障的工作。运送商品往往需要用牲畜花几昼夜的时间,冒着被河水冲走的危险才能到达,类似这种条件的村庄当地还有不少。由于经济落后,消费水平低,商品运输成本高,经营利润微乎其微,长期以来该县供销合作社职工的生活待遇也只能维持在低水平的生存发展上,但是他们却坚持了下来,完成了肩负的使命责任。他们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当代的“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的体现。正因为供销合作社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自力更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扶贫济困等有许多相融相通之处,也就使得供销合作社文化成为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奇葩,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支撑。

  供销合作社文化在经济建设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得到历史和现实证明的,重提加强和建设现代供销合作社文化是立足供销合作社当前和着眼长远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兼顾各方面工作,注意为经济建设赋予文化灵魂,以文化建设指导经济工作。

  第一,正确处理联合社、社有企业与系统三者关系。我们有必要树立全系统一盘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联合发展意识,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行为观灌输到每一个干部职工心头,切实转变为联合合作的自觉自愿行为。上级社要在公平、公正、平等、互利的出发点上监督和引导系统合作,鼓励合作方用切实的行动尊重和维护各方应得利益。只有系统内有了相互支持、团结互助、共赢发展的思想准备,联合合作才会有坚实的成功基础,而当联合合作的观念深入人心,意识明显增强时,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有了极大增强。

  第二,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合作社代表性。当前全系统应在合作制基本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指引下,积极倡导和大力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他们建成紧密利益共同体,探索土地、消费、信用等合作组织,帮助支持他们走向更高层次的联合。这样,供销合作社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才能充分体现,供销合作社才能真正成为各级党政抓农村工作离不开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第三,规范所属各类组织的利益分配格局,营造公平发展环境。在实际工作中,应在合作制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寻找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有机结合和共赢途径,充分调动合作者、劳动者的积极性,形成内部相互间的有效认同、相互依存,打造社企、社社、企农利益的紧密共同体,保证供销合作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第四,培养合作经济人才,宣传合作社知识,让更多的人投身供销合作事业。一方面要加大合作社知识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依附各级供销合作社所属高等院校和职教中心,尽快培养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启动和发挥合作社应有的教育培训功能,培训农民社员、企业人才和机关干部,促使他们尽快熟悉合作经济基本内涵,认同供销合作事业,保证供销合作社文化能够不断得到新的思想来源和实践创新,实现其持久生命力。

  第五,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创新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是供销合作事业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当前,供销合作事业的整体发展走到了一个急需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的阶段,创新更显弥足珍贵。打造现代供销合作社文化的目的之一既是为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又要促进自身的不断创新繁荣。对此我们应在联合社、社有企业、基层社、农民合作组织和经营网络等各个层面,在合作社文化和合作制基本原则的指引下积极探索经营创新和制度创新。只有这样,供销合作社文化中的合作概念才能得到不断彰显,也只有在合作社文化的指引下,供销合作社才可以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合作经济指导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