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走出国门办实业 直挂云帆济沧海
——河南省南阳市供销合作社红棉天使境外投资创业纪实
本报驻河南记者 贾丽君 通讯员 张勇

  远离竞争的竞争之法

  近年来,国内生产饱和、棉价上涨、成本提高、世界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使许多大型纺织企业做出了东厂西迁、产业转移的选择,借国家西部开发战略,把棉纺厂建在资源丰富的新疆地区,一时间形成了“千军万马奔新疆”的壮观场面,业界谓之“行业洗牌”。

  河南省南阳市供销合作社红棉天使纺织有限公司是在国家棉花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形势下,为适应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改制而组建的股份制公司。是随大流到西部办厂,还是另辟蹊径,走创新发展之路,成为供销合作社和红棉公司探讨的全新课题。

  在新疆办厂要容易得多,技术成熟,短期内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面对国内过剩的产能、居高不下的棉价、技术先进且实力雄厚的大型棉纺企业,红棉天使无疑显得个小单薄,激烈的市场搏杀和残酷的竞争不容忽视,胜算几何是一个未知数。如能面向国际市场,走出国门,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步到位地转移到国外,既符合国家鼓励过剩产能“走出去”战略,又规避了国内行业竞争的不利因素,顺应国际国内棉价倒挂的市场形势,利用轻工业欠发达国家资源、政策、廉价用工优势,无疑是一个思维超前的全新理念。

  2006年,红棉天使公司领导先后对印度、北非、中亚相关国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研究了政治、经济、国家政策、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等条件,决定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建厂,到国际市场的环境中壮大企业。对此,南阳市社领导充分肯定了红棉天使的新思维、新理念,在政策、资金、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等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特别是在二期设备发运期间,受资金瓶颈制约设备迟迟不能发运到位,市社领导多次到红棉天使现场办公,听取汇报,出谋划策,拍板定案,给予支持,把红棉天使公司从直属企业重叠业务中单列出来,鼓励企业一心一意走出国门,创造系统内走向系统外发展的典范。

  “白银之国” 神奇的“中国速度”

  乌兹别克斯坦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棉花生产是农业支柱产业, 棉花年种植面积达2250万亩,年产皮棉120多万吨,素有“白银之国”的美誉,是世界第五大产棉国,棉花出口量仅次于美国、印度,居世界第三位。

  受前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乌兹别克斯坦棉纺工业相对落后,加工能力仅占总产量的20%。独立后,政府十分重视棉纺工业的发展,极力推进棉花产品的加工增值,积极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棉纺行业,通过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提高老厂产量和产品质量。为促进政策的落实,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给予外资企业诸多优惠政策,外资企业可享受3年、5年、7年不等的税收优惠;同时,乌兹别克斯坦拥有廉价的熟练劳动力资源,水、电、天然气、石油等资源也十分充足,价格低廉,投资基础良好。

  红棉天使纺织有限公司在南阳市社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严谨、细致、科学的考察论证,决定投资1800万美元,兴建一座8万锭的新型棉纺织企业,以我国先进的棉纺织设备和技术投入,帮助乌兹别克斯坦实现产业的升级改造。2009年6月22日,红棉天使公司与乌兹别克斯坦棉花工业协会签订了合同意向书,整体收购安集延州秋阿玛纺织厂。该项目受到乌政府高度重视,于当年7月1日由总理签发182号内阁令。10月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了乌华南阳红棉天使纺织有限公司,取得了境外投资合法资格,项目进入实质性运作。由于收购的棉纺厂破产多年,长时间无人管理,满园荒芜,破败不堪,无水、无电、无气,电话接不通、手机无信号。艰难的创业环境没有吓倒勇往直前的红棉人,从年过六旬的老专家到新加入的员工,白天吃馕喝水,夜晚打地铺睡地板,以超强的忍耐力、高强度的劳动改变着这里的一切。不讲工种、不讲价钱,领导班子深入一线参与土建施工,严把质量关,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共清理出土方8000余立方米,扒墙、砌墙4000余平方米,新修地坪6000余平方米。

  设备安装调试关乎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建厂的成败。从12月20日开始,在红棉天使公司周密安排和统筹下,各工序由中方工长带队,设备厂家技师指导,安装人员夜以继日,一个月时间如期完成单机调试。2010年1月底,开机一次试车成功。182天建成投产,一座新型棉纺企业拔地而起。乌兹别克副总理和轻工业部长考察时赞叹不已,称之为“神奇的中国速度”。

  乌华红棉天使公司自2010年3月开始生产,至2012年9月底,累计回运棉纱512个集装箱,约1.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利润2500万元。

  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极大地鼓舞了红棉天使公司创业者勇闯国际市场的雄心壮志。根据棉纱销售市场需求,经充分论证、科学决策后决定乘势而上,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再上4万环锭纺工程。二期工程以742万美元乌方政府贷款为主要资金投入。设备选用环锭纺工艺流程,主要生产21支、32支、40支中高档纯棉纱,弥补国内市场因高棉价而无法生产获利品种。二期工程2012年6月发运设备,进厂安装,主辅设备86个集装箱于9月中旬全部发运完毕,现正在进入紧张的安装调试阶段。预计试车投产后,乌华公司年产棉纱达1.2万吨,带动进出口3500万美元,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安排当地就业500余人,税收及利润实现翻番。

  红棉天使的发展步伐没有因此而停顿,他们已与乌兹别克政府达成了新的协议,将在工厂的周边再征20公顷土地,兴建一个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大型废棉处理生产线,配套兴建1万平方米仓库和4000平方米海关监管库确保快捷便利的畅通物流。

  思考全球化 行动本土化

  进军国外市场初战告捷,成功的经验值得回味。在管理上认真遵守所在国法律制度,尊重当地习俗和文化,实施人才使用本土化的重大举措,事半功倍。他们聘请当地高层次棉纺人才担任外方经理,启用一批基层管理骨干任车间班组生产负责人,有效解决了因语言不通、管理思想不同而造成的执行误差,在全体乌方员工中营造出“为工厂着想、为工厂尽责”的浓厚氛围,让中国先进的管理手段在乌国落地生根;与乌方员工签订劳务用工合同,让他们认同接受由日工资改为月工资,改变落后的消费习惯,让员工家家都富起来,从而提升乌方员工成就感。

  乌华公司2011年接受乌兹别克斯坦相关部门的邀请,参加由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主办,轻工业部、外经部、工业部承办的3个国际展会。天使公司作为乌国引进外资发展民族棉纺织行业唯一一家中国独资企业,被内阁点名参加。展会接待来自国内、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等亚欧厂商、代理商600余人次,大大提升了红棉天使在当地的知名度。

  再者,就是充分利用投资国的政策,扩大投资规模。按照乌兹别克2009年182号内阁令的要求,二期投资的742万美元由乌国家银行贷款解决,他们积极研究当地的投资政策,并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给乌国的优惠贷款,完成了二期投资,降低财务费用及投资风险。二期工程的融资是在一期工程完工后,乌华公司就已着手开始了二期贷款的申请工作,为此成立了专门的融资领导班子。基于国情和财务制度的不同,公司4次修改财务报表,乌兹别克国家纺织设计院也3次变更设计方案,乌兹别克两家国际权威评审机构给予了一期投资的实际投资报告和二期设备的价格评估报告,同时协调了4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6易贷款材料,终成定稿,公司仅为贷款整理的材料已足够3米多厚。在乌方人员及合作伙伴的支持下,经过18个月的艰苦努力,742万美元如愿解付,这在外汇储备匮乏的乌兹别克斯坦尤为难能可贵,也体现了乌政府对红棉天使公司的充分信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