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幸福脚印


  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句话来形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幸福的定义”。
  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却是他们生活中感觉最为奢侈的想法。为了明天会更好,农金人一直奔走在路上。
  幸福可以很简单,只要我们珍惜每天的生活,不遗漏每个小小的幸福与平凡的感动,慢慢去感受它们。
  俗话说,自古女子做大事,九苦一分甜。然而,朵朵农金玫瑰的铿锵绽放,却把拼搏的汗与泪酿成了醉人甜蜜的芬芳,调和了心湖中甘与苦的比例。
  虽然条件艰苦,但与老百姓的距离近了,能帮到他们,自己也觉得很荣耀。
  幸福始于足下。农金人心中的幸福,需要你不断去感受、去体会、去挖掘。
  对很多农金人来说,家庭的和睦、子女的成长是他们辛勤工作的动力源泉,而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更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基础。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们用相机、用文字记录下一个个农金人的幸福瞬间,却原来,那记录的时刻也是我们的幸福瞬间。走过田地,走过山路……乡间,城镇,我们沿着农金人挥洒汗水的征途,一路走过,留下那承载着幸福的脚印。

  编者按

  幸福是什么

  □  本报首席记者  蔡  靓

  说到幸福是什么,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句话来形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幸福的定义”。

  对于江苏一家农商行的一位支行行长来说,幸福就是秋风起后的那筐大闸蟹。

  这个镇很多农户养殖大闸蟹,扩大养殖规模需要资金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农商行。大闸蟹收获了,村民们也忘不了帮助他们致富的“财神”。有个村子有二十多家养蟹户,每家自发挑出最大的一只大闸蟹,集中起来送到了支行行长的办公室。几番推辞之后,他招架不住村民们的热情,收下了这些“最大的大闸蟹”:“谢谢你们,我一定吃,一定吃。”

  “我是真的被他们感动了,他们送来的不只是大闸蟹,还有对我们行的认可和肯定,对我们的一片真情。”这位行长感慨道。

  对于沿海地区一家农商行的副行长来说,幸福就是大雨过后看到村里的农户终于用上了自助终端存取款、缴纳新农保和社会养老保险。

  去年6月,该行的自助终端即将开始试点,副行长率队驻扎在村里。“想到,还要做到。我们冒着雨一户一户地跑,督促自助终端的安装和使用培训工作,鞋子上的泥也顾不上擦,就想着试点工作能如期开展。”他说。

  “感谢国家,感谢农商行!感谢国家,感谢农商行!……”农户一遍遍的感谢质朴又真诚,让这位副行长感到“之前的付出都值了”。

  对于我来说,幸福就是出差归途中那一段段长长短短的时光。

  每次回北京的路上,工作任务往往已经完成。在火车里、飞机上,仿佛可以暂时告别时间、空间,像是老天给的一小段犒赏。趁着这段空闲,回想采访时的经历,仿佛放电影一般看到一张张笑脸、一个个故事,还有一个个自己。

  ABC的幸福愿望

  □  本报记者  臧洪菊

  当央视用镜头和话筒追逐着大众的幸福谜底时,我也好奇并思索着农金人的幸福答案。其实,农金人的幸福愿望,有很多都非常简单。

  有时候,幸福,就是每天在单位上下班,再睡个安稳觉。

  A是一位董事长。虽是五十岁左右的年纪,一头的乌发却是用染发剂染的颜色。董事长这把交椅,还真不是谁都能坐得来的。市场竞争激烈,他满心想的都是发展战略的调整,有时候,他会在半夜翻身下床,在本子上记下乍现的灵感和思路;为了让银行顺利地延伸发展触角,他辗转各地考察发展契机,据说,有一次他一天赶了三趟航班,等最后一班落地时,已经是凌晨两点……董事长很忙。他的办公室很宽很大,但却总是锁着门,舒服的大椅子上,也只是搭着一件备用的外套。

  有时候,幸福,就是能在家吃一日三餐。

  B是一位信贷部经理。每天,他的时间都被工作挤得满满的。今年以前,他是对接对公账户的,同事说,他每天不是跑这个局,就是跑那个处,反正每天的上班时间他都在“衙门”待着。今年,单位重新制定了市场战略,他的任务是与大客户对接,这下他更忙了:上班时间,他不是在拜访客户,就是在去拜访客户的路上;下班时间,他不是在酒桌上应酬,就是在赶去应酬的路上。应酬客户时,他虽然坐在华丽辉煌的贵宾厅、喝着上档次的名酒、吃着特色招牌菜,与客户笑脸相迎,但却经常食不知味:女儿百天,他在忙应酬;结婚纪念日,他在忙应酬;中秋节,他还是在外应酬……“真想每天三顿饭都能在家吃。简简单单就行,可以陪陪家人,还不用喝酒。”他说,“但这个想法挺奢侈的。”

  有时候,幸福,就是不用每天加班熬夜赶材料。

  C是一位办公室主任。在办公室工作,每天大活不多、小活不断,虽然每天都是团团转的状态,但却很难说,具体都干了些什么。例如,今年年初时候,单位改制商行一事被提上议程,于是加班、熬夜赶材料成了他的工作常态。开业那天,我见到了他,那原本就是干吃不胖、气死女子的细瘦身材,见面时显得更加细瘦了,有点像太阳西斜下的影子。中午开业庆典时,他还兴奋地跑来窜去,待到仪式结束大伙吃庆功宴时,他却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

  回忆着ABC的幸福愿望,却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却是他们生活中感觉最为奢侈的想法。为了明天会更好,农金人一直奔走在路上。在新旧更替的夜晚,我也祈愿:在更为美好的明天,辛劳的农金人都能收获到他们想要的简单幸福。

  压力之后的幸福

  □  本报记者  付俊伟

  “从来没有感觉身上的担子如此沉重,也从来没有感觉到这么大的压力。”在前不久一次的采访中,中部某县联社理事长这么说。

  之后,这位理事长介绍完经营业绩,接着说:“存贷规模远远将县域其他金融甩在了身后,稳居县域同行业第一名。”从他发自内心的笑容中,记者能感觉到,他对自己在压力中创造出喜人的成绩感到欣慰。

  后来,吃饭闲聊时,该理事长情不自禁地感叹说:“虽然感觉到很有压力,也很累,但是我依然感觉充实,所以我想趁着自己还年轻,好好干好这事业。”

  听完他的话,我恍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压力中前进也是一种幸福。

  其实,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不管是官员还是平民,都会希望自己幸福,只不过感觉幸福的方式不同而已。

  然而,幸福又可以很简单,只要我们珍惜每天的生活,不遗漏每个小小的幸福与平凡的感动,慢慢去感受它们。

  在上述联社办公室有一位刘姓工作人员,他的快乐与幸福就简单得多。

  “当领导看完我的材料表示满意时、当我的稿件在报纸上刊登时、当同事们羡慕我发表的文章时,我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因为挑灯熬油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小刘如是说。在聊天中,我才知道,起初他的写作水平不高,算是半路出家。每回有材料要写,心里都会紧张,因为怕写不好。后来写多了,稿件的质量也就有了提升。

  后来,在QQ上与小刘闲聊,他说:“一年又将过去了,回首这一年,有辛酸、有收获;有幸福、有快乐。总之,今年还是收获的一年。期盼明年,如果顺利,就打算买车、买房、结婚,那就圆满了。”

  九甜一分苦

  □  本报记者  杜弘林

  同处于半边天,我对农金女性的故事和经历更为关注。俗话说,自古女子做大事,九苦一分甜。然而,朵朵农金玫瑰的铿锵绽放,却把拼搏的汗与泪酿成了醉人甜蜜的芬芳,调和了心湖中甘与苦的比例。

  一位干练的营业部主任,只三下,就把半长的头发在脑后完成一个紧巴巴的小圆发髻,雪白的衬衫领尖直挺挺地支棱着,粗跟小皮鞋“哒哒哒”走来,硬朗之气不输于任何男子。晚上下班后,仍然纠缠在公务中无法脱身的她,会从包里掏出私人手机,给上小学的女儿打个电话祝晚安——鲜绿欲滴苹果状的橡胶手机壳透露出了主人的青春与童趣。

  一位工作在山区的县级联社理事长,讲起辖区里每一条山路、每一处村庄都如数家珍。经常下乡的工作内容却从未使她放松对自我形象的苛刻要求。山坡上的日头,晒不花她精致的妆容;山谷里的风,吹不乱她波浪般的长发;脚踏高跟鞋,一点不妨碍她走下田地走进大棚;打开漆皮手袋,随时掏出工作笔记做下记录。

  一位董事长,带领全体员工用了三年时间,把一家“谁都看不到希望”的联社成功改制成农商行。千万道坎坷尽数迈过,回首的瞬间,她的泪却一下涌出了眼眶:“实在不愿意去想这一路走来的经过。”

  “董事长刚来的一个月,我跑政府比以前一年都多。”财务经理说。

  “那时候为统一思想,一天三个座谈会轮着开。”行长说。

  “现在好了,”董事长说,“大家都好了,原来孩子在学校填表都不愿意填信用社,现在都愿意填农商行了;原来职工在家里被老婆管,现在经济实力强了,在家也有地位了……想到这些,当初的辛苦都值得。都说自古女子做大事,九苦一分甜,而我觉得是九甜一分苦。”

  荣耀的工服

  □  本报记者  张新若

  虽然当记者已经有两年多,但采访去过的地方却无法与经常出差的其他同事比。尽管如此,在我去过为数不多的地方中,仍然有许多值得回忆、趣味良多的小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

  在基层采访的第一天,我来到甘肃省礼县,在坐车去采访点的路上,陪同我的农信社人员小李给我讲起他们工作中的一件趣事。

  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人们对于“体面”的工作都十分羡慕,而农信社员工当属被羡慕行业中的佼佼者之一——能穿着整齐的工服、锃亮的皮鞋在装修一新的营业大厅里工作。但正因为可以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乡亲邻里面前,不免显得有些“傲气”,没有之前“平易近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甘肃省联社理事长雷志强专门在基层联社调研时强调,“穿上皮鞋但不能忘本!”

  “‘背包精神’是我们农信社的立社之本,是前辈们辛勤工作的象征,我们应该把这个好传统继续传下去。”小李收起之前的热情笑容,表情变得严肃认真。

  小李的话让我想起之前去贵州省采访的时候,当地的农信社员工在统一工装之后,一度让农户产生了“距离感”,从而有“惧贷”心理。然而,为了加大支农力度,更好服务“三农”,当地农信社开展“驻村干部”,即农信社员工下到基层乡镇、村委,挂职政府职务,及时了解民情需求,为其做好全面服务。

  “虽然条件艰苦,但与老百姓的距离近了,能帮到他们,自己也觉得很荣耀。”一位驻村干部告诉我。

  我们的车继续奔驰在盘山公路上,路旁正等待收购的果农满面笑容。“今年的苹果大丰收,果农们应该能赚不少。”小李望着窗外,嘴里念叨着。

  我提议停车采访下路边的果农,车在一处堆满“花牛”苹果的摊位边停了下来。

  “叔,今年苹果卖得怎么样?”还没等我问,小李先开口。

  “好的很!今年能过个好年了!”大叔乐呵呵地答道。

  “大叔,在农信社贷过款吗?”我问道。

  “年年都贷,现在贷款方便,尤其在购种子的时候,还有专人来宣传!”

  “这些宣传的人,您都认识吗?”

  “有认识的,以前都是一个村的。呵呵,穿上西服差点没认出来!”

  “那对您的态度有变化吗?”

  “好的很!现在农信社正规多了,不比其他银行差,虽然大家都是熟人,但该走的程序一样没差!”

  我跟小李相视会心一笑。

  回到车上后,小李有些调侃地说:“看吧,老乡可不会撒谎!”

  幸福始于足下

  □  本报记者  李 博

  “彭老师,我想领一个新本子。”从5层下楼到2层,我为明年的工作又做好了一项准备。

  翻开原先那本带有报社Logo的小笔记本,只剩下3页空白了。密密麻麻的工作札记,记录着今年出差采访的点点滴滴。已经有些发黑的外皮绒面上,磨出了一丝光泽。每次出差,它都是我必不可缺的伴侣。

  从田间地头到企业工厂,从地震灾区到繁华都市……掐指一算,2012年脚下走过的旅程,早已在万里之上。在路上,可以说是一名记者的工作常态——奔波于一个个新闻一线,忙碌于一篇篇采访报道,记录着农村金融行业内的点滴变迁,同样也记录着农金人的喜怒感言。

  行走中,我在不断成长。新闻的背后促使我不断挖掘,采访中的感动也常常使我热泪盈眶。看在眼里,写在笔尖,农金人幸福的瞬间,往往也成为记者眼里的闪光点。

  还记得在浙江浦江,远赴他乡的贵州农金人,在千里之外的异乡搭起了为贵州籍农民工服务的网点。思念着相距千里的妻子和孩子,拥挤在只有几平米的卧室,他们没有抱怨,驱使他们坚持走下去的,是为家乡农民工办实事所获得的喜悦。大到化解群体性事件,小到解决生活琐事,只要能为身在异乡的农民工兄弟解决困难,那便是他们心中的幸福!

  在经历了地震与泥石流侵袭的云南彝良,基层农金人不顾个人安危,守护着信用社的财产安全。震后的第一时间里,为了能够尽快恢复灾区的金融服务,他们搭起了帐篷银行,延长了工作时间,为急需用钱救灾的百姓搭起了服务的窗口。望着排队取钱的老百姓,他们的眼中更加透露出一丝责任,能为救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那便是他们心中的幸福!

  由信用社改制为农商行,跨越的发展脚步激励着每一位员工的热情与斗志。“现在我们也是银行了!”响亮的名称,装修一新的网点,经营业绩的提升促使着员工不断增强企业的信心与凝聚力。“希望农商行未来能够越来越好,我们的收入也能越来越高!”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看到更好的未来,那便是他们心中的幸福!

  游走于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支持的资金互助组织,填补着最基层的金融服务。带领农民致富、增收、合作,这是他们的初衷。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缺乏认可与支持,这是他们的苦衷。但是每每看到在资金互助组织帮扶下获得增收的农民时,那份笑容,便是他们心中的幸福!

  幸福始于足下。农金人心中的幸福,需要你不断去感受、去体会、去挖掘。丈量中,那份感动常伴心中,记录在本子上,叙述在稿子中。

  寻找心中的点滴幸福,记者依旧在路上。

  幸福的源泉

  □  本报记者  胡莹洁

  在一家农合行采访间隙,综合管理部欧经理点开一个博客,给我看上面发表的一则童话。

  “这是我女儿的博客,她刚写了一篇童话,你看看写得怎么样?”

  童话是关于森林里小动物们的故事,想象天马行空,文笔很优美,行文流畅自然,作为一名小学生的习作,实为难得的佳作。

  我由衷地称赞,欧经理倒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我自己也觉得好,但就怕自己是‘王婆卖瓜’,不够客观,所以想让你帮看看。”

  说起女儿,欧经理打开了话匣子。欧经理的女儿很喜欢写作,为此还让欧经理给她买了很多文学书籍阅读学习。

  “人们常说写作要多读多写,她真是做到了这一点,每天都要读几页书,生活上有了什么感悟,也会立刻写下来。” 

  “她这种认真的态度也影响到我,她看书写作的时候,我也自我学习,工作上也更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总不能让女儿给比下去。” 欧经理轻松的话语里有着骄傲和欣慰。

  在同事眼中,欧经理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而在领导眼中,她是一个踏实肯干的好员工。“其实,我只是想成为女儿眼中的好榜样。”女儿是欧经理工作的动力,也是她幸福的源泉。

  对很多农金人来说,家庭的和睦、子女的成长是他们辛勤工作的动力源泉,而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更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基础。

  老徐是中部一家农商行市场营销部经理,平时工作非常忙,有时下乡拜访客户就要花一整天时间。

  “做信贷业务需要时刻了解客户的情况,坐在办公室里是得不到第一手资料的。”老徐常常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为了解信贷客户的经营状况,他经常驱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工业开发区去观察厂房的开工情况。“我现在只要看客户用几台机器生产、每月电表表数,就大致能估算出他们的生产情况。”老徐自信满满地说。

  这些经验都来自于他的勤跑客户。“有时候,从客户那回来时,天已黑了,不过一想到家里女儿还等着我回家吃饭,就不觉得累了。”

  采访回程的路上,老徐特意中途下车去买手抓饼,回到车上,他解释说:“女儿特别爱吃手抓饼,我这么晚回去,得‘补’给她点小礼物。”外面正下着雨,雨水打湿了他的裤脚,可是手抓饼被他好好地捂在怀里。

  这时的老徐一脸的幸福。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