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
如今,信息风暴正在改变着企业的商业秩序和人们的生活秩序。正如《纽约时报》2012年2月的一篇专栏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
中国金融业同样意识到这个变化,并积极展开应对。12月4日在京召开的2012年中国金融品牌论坛,就将主题定为“大数据时代的金融品牌创新”。招行行长马蔚华更是在主题演讲中指出,金融品牌创新亟需转型。
社会化媒体营销经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离不开网络的发展。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新兴的强势媒体,与此相对应,论坛、微博、博客、SNS社区、图片和视频分享等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也成为金融业的营销“新宠”。
早在2009年,光大银行便先后在国内两大热门视频网站——土豆网和优酷网上分别开通视频播客和视频空间,成为国内最早在视频网站设立专区的银行;2010年2月,当微博在国内开始大行其道时,光大银行率先在新浪网开通官方微博,成为国内银行中首个开通官方微博的银行,随后陆续又在腾讯、搜狐、网易、和讯、凤凰网开通官方微博;2010年11月,光大银行在人人网开通公共主页,再次拔得头筹,成为国内银行中首个开通公共主页的银行。
“与传统营销手段相比,社会化媒体营销更注重与客户之间的互动,让客户从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了解产品。”一位光大银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这是因为社会化媒体可以和消费者建立P2P的沟通,更深度地接触到用户。而在品牌建设和推广过程中,这种深度接触可以帮助银行高度关注消费者的体验,更清楚地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
在各种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中,微博是互动性最强的。“微博营销是一种低成本拓展和主动管理目标客户的全新营销方式,微博是很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可以帮助银行及时了解用户需求以及对银行服务的评价。”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通过这种人性化的交流,银行可获得足够多的跟随者,进而提升品牌价值。
招商银行在微博营销中有着出色的表现。与光大银行相似,招商银行同样在国内各大主流微博,尤其是和讯微博这样专业的财经微博上开通了官方微博,最大程度地覆盖目标客户群。
在广覆盖的同时,该行亦不忘精细化。在同一微博平台,招商银行采取了多账号联动的策略。仅新浪微博,该行就开通了19个账号,除主账号招商银行外,还有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招商银行远程银行中心、招商银行全球金融市场、招商银行i理财等,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细化的资讯与服务。
相比较而言,农村金融机构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尚有欠缺。目前,开通微博的农村金融机构虽不在少数,但是做到广覆盖和精细化的却极少,而在与客户的互动方面也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据处理助精准营销
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这种预测能力来自于对数据的获取、存储和分析。“数据是个聚宝库,可以通过把数据最大价值化,定义为个性化的营销信息。”某业内人士如是说。
麦肯锡曾在一份名为《大数据,是下一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的专题研究报告中提出:“对于企业来说,海量数据的运用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这句话对于金融业同样适用。
曾经,国内银行一度呈现信用卡发卡泛滥趋势,引发很多坏账风险。为了提升有效卡量,银行纷纷探索新的营销渠道,其中从网络获取客户信息成为一条重要渠道。通过搜罗一些网上客户信息,包括客户的电话等,然后进行分析核实,细分客户群体,再分类进行营销。“渠道改革非常关键,网络带来的客户贡献度更高。”某股份行高管对记者表示。
招商银行采取了更为简便的方法,如在年轻人中推出的“凡客卡”、“魔兽卡”,就是在对目标客户的购物习惯、上网习惯等进行分析后再次细分。
除了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细分外,对已有客户的数据分析更能帮助银行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数据挖掘,对客户进行分析,知道客户的性别、收入情况、刷卡习惯或者是消费能力等,制订出定制化、个性化服务。”某国有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此外,一些银行还与精准营销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针对高端客户提供精细化服务。
“银行拥有准确完整、可动态更新的数据资源,高端品牌拥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两方面优势资源的整合,将大大提升品牌营销的精准性,提高银行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某精准营销服务提供商介绍说。
通过数据分析细分客户进行营销并不是高端客户的独享服务。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在向普通客户推广电子银行时,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
“客户经理会根据企业客户及个体工商户平时的交易量和交易笔数,了解他们的业务需求,然后再分类推荐网上银行、手机银行、POS业务等不同产品。”民丰农商行工作人员介绍说。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通过数据处理进行精准营销还只是起步阶段,还需要完善数据分析手段,进一步推行个性化服务。
要创新更要安全
信息技术在帮助银行提升金融品牌的同时,信息系统潜在的风险也逐渐显现。
今年, 央视“3·15”晚会曾曝光几家银行内部员工泄露出售客户信息,导致客户重大损失;8月,由于将3.2万客户的个人信用信息违规提供给信息咨询公司,江苏银行上海金桥支行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网上曾公开售卖制作伪银行卡的机器、教程以及银行卡磁条信息格式、使用规范等相关文件。
这些频频发生的银行泄密事件令银行品牌蒙上阴影。
除了内部工作人员泄密之外,银行内部的信息系统存在不安全因素、第三方支付平台数据库的泄露也是泄密的可能渠道,网络此时成为一把“双刃剑”。
“银行在很多环节采用普通电话、邮件文本附件传送交易指令和数据,这很容易被截取信息。” 曾参与开发银行卡相关系统的某位工作人员说。
SNS社区数据库的风险也为银行信息安全带来隐患。事实上,网上就曾有黑客公开人人网、猫扑、多玩、天涯等在内的网站部分用户数据库下载。“营销公司、诈骗团伙对用户SNS关系很感兴趣。”上述工作人员如是说。
因此,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对金融品牌的“利好”作用,金融机构还需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