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农村经济建设要坚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如何落实农村经济建设各项重大举措、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课题。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转型期,应充分发挥联系农民、城乡经济的金融纽带作用,突破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农信社营业机构遍布城乡,架起了城乡资金流动的桥梁。发挥农信社城乡资金流通的纽带作用,引导城市资金、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和社会资金进入新农村建设领域,是加大新农村建设和“三农”资金信贷投入力度的一条有效途径。
农信社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调动农信社员工融资和信贷营销的积极性,建立农信社信贷营销长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贷资金保证。
建立农信社信贷营销长效机制,关键要实现信贷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增长,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支持新农村建设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农信社效益的统一。核心任务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前提下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确保农信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后劲,实现企业、农村经济的同步发展。
为确保信贷资金“放得出、收得回”,需要建立完善责任追究体系:一是明确贷款主责任人,明晰责任。按照农信社信贷管理制度,成立2人以上的信贷营销小组。业务开展过程中,每笔业务要明确主责任人,同时界定责任比例,为责任追究提供依据。二是建立责任管理体系,严防出现信贷管理真空。要建立责任交接制度,信贷人员因工作变动、离岗,要领门照户进行交接;有异议的贷款,实行责随人走、清零交接。三是严格责任追究,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稳步提升。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加大主责任人追责力度,增强信贷人员的责任感。对造成损失的新增贷款,要剖析成因,实行尽职免责、主责任人包赔、行政处分、追究法律责任的办法,不断增强农信社的支农实力和发展后劲。
加大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拉动信贷规模,关键还需要调动信贷人员营销的积极性。信贷人员投放量与自身收益相联挂,是调动营销积极性的有效举措。收息额与信贷人员自身收益相联挂,体现多劳多得,调动信贷营销的积极性,拉动新农村建设信贷规模的增长。
同时要确保农信社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效益的稳步增长是农信社增强支农、发展后劲的根本保证。实际工作中要综合考虑国家政策、信贷投向,扶持企业、客户可持续发展、承受能力和农信社的利益。农信社要认真测算保本利率,按照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差异化利率,让利重点项目、扶持产业和新培育企业客户,牢记农信社承担的社会责任,实现农信社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实践证明,通过对质量、规模、资金成本、效益等主要指标的监控考核,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可有效调动农信社信贷人员信贷营销积极性,促进质量、规模、效益的稳步提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强农信社的支农实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各项重大工作举措,有效的资金信贷投入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速度和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联系农民、城乡经济的金融纽带作用,疏通各方资金流入新农村建设的渠道,是突破新农村经济建设资金瓶颈、加大“三农”资金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一项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