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机制 新业态 新服务 新文化
——江苏省南通市供销合作总社创新纪实

  南通市委常委集体视察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南通市委书记丁大卫在和盛农资市场调研指导工作。
  南通市委常委秦厚德在南通农产品进上海洽谈会现场。

  六年的时光荏苒,对许多人而言,也许并不会有太多的变化,但对江苏省南通市供销合作总社而言,却是一次历史性的腾飞,一个时代的跨越。

  2006年,南通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经营困难,职工下岗,社员退股,上访不断,有段时间连机关工作秩序都难以维持;在省社综合业绩考评中,位次明显居后;在市级作风建设考核中,已连续七年在达标等次上徘徊。如今,这个系统在为农服务中快速崛起,在科学发展中转型升级。2011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495.8亿元,利润4.52亿元,分别为“十五”末的4.5倍、8.9倍。今年1-10月,全系统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要求,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销售总额572.57亿元、利润4.9亿元。在省社综合业绩考评中,南通市社由2006年的第九名跃升至2011年的第一名,成为全省供销合作系统的排头兵;在全市机关绩效考核中,由2006年的达标跻身十个最佳办事单位行列。2012年,南通市社又再次被国家人社部、全国总社命名为先进集体。在省政府召开的供销社工作会议上,市政府分管市长作了《抓住机遇,创新创优,争当供销合作事业排头兵》的经验介绍,获得与会领导及代表的一致好评。全国各地同行纷纷来南通学习考察,南京市社党组还提出了“省内学南通,省外学杭州”的口号,组织各县(市)区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负责人来南通学习取经,邀请南通市社主任葛志华到南京做专场报告。

  这个时代的跨越从何而来?这个历史性的腾飞因何而生?南通市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主任葛志华深有感触地说:“这个变化与全系统的团结奋斗、与上级的关心支持分不开,更与创新分不开。六年多的实践中,我们最深的体会是,创新是推动供销合作事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走出困境;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发展;只有创新,才能实现转型升级。”

  三管齐下 创新机制

  供销合作社作为植根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的部门,既有过无比的辉煌,又尝过阵痛的滋味。在计划经济时期,各级供销合作社肩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重任,行使统购统销的职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供销合作社失去了计划经济的依托,职能日趋弱化,定位有所模糊,业务逐渐萎缩,职工上访不断,经历令人心痛的跌宕起伏。

  面对供销合作社的窘境,面对一系列的难题,南通市社党组一班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怕苦畏难,没有裹足不前,而是在认真学习与外出参观的基础上,冷静分析,沉着应对,明确了以创新走出困境的工作思路。既然供销合作社的跌落与体制变化及机制僵化有关,那供销合作社的重新崛起也应该从适应体制创新机制入手。为此,市社采取了三条措施:

  一是找准新定位,变管理为服务。全系统明确了供销合作社“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基本问题,相应制订了富农强社的新目标,调整了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并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供销合作社的工作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三农”形势相吻合,与自身特性相一致。市社还主动调整工作定位,提出了“三手”理论,即党委政府抓“三农”工作的助手、农民致富的帮手和发展供销合作经济的能手。依据这一新定位,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变计划调拨为市场配置资源,变僵化为灵活,变被动为主动,变行政命令为周到服务,深入而持久地开展为基层服务、为社有企业服务、为广大农民服务等系列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体制活力,提升了自身经济实力,提高了为农服务的能力,开创了南通特色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

  二是建立新机制,变行政管理为企业化运作。在机关层面,为了加快合作经济发展,壮大为农服务实力,理顺供销合作社与企业的关系,市社组建了资产与投资管理平台,履行好社有资产出资人的责任,确保社有企业保值增值,不断增强合作经济实力,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在企业层面,市社又以这个平台为依托,整合各方资源,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对已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做大做强社有企业;以社有企业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为农服务。市社又根据富农强社的需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联合合作,投资新的企业,涉足新的行业,打造为农服务的新平台。近五年来,他们先后与中国供销集团、中农集团、中棉集团合作,建办了六家企业,成为当地服务业的后起之秀,成为为农服务的生力军。

  南通棉机厂是南通市社的直属企业,在唐闸地区已有百年历史,但产品陈旧,管理粗放,缺乏市场竞争力。南通市社以资产公司为依托,与中国供销集团、中棉工业集团合作,加快推进南通棉机公司股份制改造,为企业发展注入后劲。机制创新很快推动了产品结构创新,该公司先后设计开发了MDY500高密度液压棉花打包机、废纸打包机、废钢压块机等系列产品,生产的液压打包机市场占有率超过70%,并批量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全国棉机行业的领头羊。2010年,市社又根据市政府要求,适时启动该公司“退城进园”项目,项目占地182亩。近日,南通供销产业园区作为技术装备制造基地的大部分厂房、库房、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即将正式启用。搬迁投产后,该公司预计年销售可达10亿元,利税1亿元,真正实现这个百年老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打造新基础,变一般号召为具体帮助。市社围绕富农强社的新目标,牵头成立了南通农产品流通协会,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农民提供营销与信息服务。市社又与上海市社合作,每年在上海举办农产品洽谈会,组织参加海峡两岸农展会,打造农产品购销平台,近六年来累计销售农产品27亿元。市社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整合各方资源,建办为农服务社,为农民提供经营性、中介性、公益性服务;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立足本地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水平。市社又指导有关县社、乡镇基层社牵头成立农村经济联合会,为农业生产提供周到的服务;市社还按照全国总社与省社的要求,开展了基层社“三位一体”改造,增强基层社的活力,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所有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地促进了产销对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水平,而且还进一步夯实了供销合作社的组织基础,使供销合作社深深地扎根在农业、农村、农民之中。

  “三管齐下”有效地调整了供销合作社的职能与工作方法,夯实了供销合作社的组织基础,提升了为农服务水平,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富有时代特色、适应市场经济特性、吻合“三农”特点、切合供销合作社特性的改革发展新路。

  四轮驱动 创新业态

  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业务为一供一销,其行业大多局限在农资、棉花、烟花爆竹、日用工业品、再生资源等领域,业态陈旧、竞争力不够,社有企业小、散、弱。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囿于观念与机制等因素,社有企业体制僵化,人员老化,导致经营举步维艰,有的企业已经破产。供销合作社的跌落,除了体制机制及为农服务能力等因素外,业态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四轮驱动,创新业态。

  一是实施“新网工程”,改造传统网点。供销合作社虽然有业态陈旧等弱项,但也有不少优势。作为农村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主体,供销合作社具有覆盖农村的网络资源,具有从事农村流通的丰富经验,具有与“三农”的天然联系。因此,只要用现代经营理念与商业模式加以改造提升,就会释放出新的活力。2009年,市社根据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的意见》,以农资与日用消费品为重点,实施“小超市、大连锁”战略,整合资源,优化提升,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配送中心为支撑,以经营网点为终端,覆盖县、乡、村的现代流通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快捷、安全、实惠的消费环境。

  在如皋东城镇石池村公共服务中心的江苏品德超市连锁店里,购物的村民络绎不绝,商品从百货、服装到蔬菜副食品,应有尽有。这样的店在如皋有250多家,通过网络进行管理,连锁店的经营能同步反馈到总部,货源由总部统一配供。这一崭新的商业模式,就是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也是南通市供销系统业态创新的又一力作。在“新网工程”建设中,他们积极跑部跑省,为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政策与资金扶持,全市有31个项目获得中央、省专项扶持资金,有六个专业合作社获得中央财政奖励。“新网工程”的实施,使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业务得到恢复,农村阵地逐渐恢复。

  二是实施“强社工程”,大力发展物流业。市社紧紧抓住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依托南通独有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实施强社工程,改造提升原有物流项目,投资引进新的物流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几年来,全系统共建设物流项目17个,总投资70亿元,目前在建物流项目9个。其中,市社直接参与投资建设的物流项目8个。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实现销售200亿元,可大大提升供销合作经济的实力与为农服务的能力。2010年南通市社联手中农集团、南通棉麻公司出资组建了南通中农物流有限公司,主营出口监管仓储物流、国际货物运输代理等业务。公司成立以来,大力开展化肥、棉花为主要特色的仓储进口保税、出口退税业务,已为美国埃伦堡、新加坡来宝等公司代储保税棉花3.3万吨,为苏农农资集团、贵州开磷出口化肥1.56万吨,进出口货物价值6.89亿元,赢得了海关监管部门和客户的好评。

  三是开展联合合作,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农资与农产品购销是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业务渠道。而传统的购销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为了提升供销合作社在这两个行业的竞争力,市社以把市场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专业市场建设为抓手,构建农村流通新体系。市社一手做好全系统市场体系的规划与指导,一手倾力打造两个专业市场。2008年,市社以投资公司为平台,联合和盛农资公司投资兴建和盛农资市场,成为农业部定点市场。以这一市场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为农服务,把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资料送到农民田头,并通过网络进行农业科技示范,开设庄稼医院,指导农业生产。和盛农资市场的科技远程为农服务平台被评为十大创新成果,受到农民群众的好评与欢迎。在通州农村,我们看到农户只要轻轻地点一下电脑上的键盘,就可直接与你要找的专家对话,随时咨询有关农业生产问题,没有了时空的限制。和盛农资公司董事长李百炎介绍,江苏和盛的这一远程服务目前已辐射到省外,扩展到农技培训、专家服务、农情播报等十个方面。这是南通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培育龙头企业、强化服务功能、使服务手段创新和提升自身实力相结合的案例之一。

  2009年,市社又联合南通汽运集团、江苏省社共同投资了南通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个项目占地1066亩,总投资47亿元,设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等八大交易区,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十大工程之一,年交易额可达100亿元。各县供销合作社、基层社也紧随其上,涌现出海安农批市场、包场农贸市场等一批新兴市场。目前,全系统已培育销售超亿元企业98家,各类市场19家。目前,已形成了以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南通中农物流园、南通汇益食品冷链物流中心、海安农批市场、和盛农资市场、如皋欣晨冷链物流、海门新合作配送公司等为代表的新企业群。在2011年12月,市政府召开的物流业发展现场会上,葛志华作了《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努力争当物流业发展排头兵》的经验介绍,得到市主要领导及与会代表的好评。

  四是积极探索,开展金融服务。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农村金融服务是农民的新期盼。市社立足农村实际,大力推进金融服务,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在几年的实践中,市社探索了四条基本做法:一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调剂资金余缺,发展农村经济;二是指导有关县社成立担保公司,搭建为三农服务的融资平台,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三是投资参股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四是联合海门市社、中合联投资1亿元成立中合嘉信小额贷款公司,为众多小型企业和农户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目前,市社正在指导南通中农物流公司金融质押新业务,为中小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

  通过四轮驱动,昔日一供一销的供销合作社已成为涵盖机械制造、连锁配送、批发市场、物流园区、商业地产、休闲农业在内的供销合作社,实现了从单纯购销业务到多元发展的历史性的跨越。

  五面俱到 创新文化

  文化是软实力,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影响着一个行业与系统的兴衰成败。供销合作社昔日的跌落,原因有很多,但多少与文化因素有关。要创新供销合作社的文化,就必须吸纳各种文化元素,形成富有时代特征与行业特色的供销合作社文化,打造供销合作社人的“精神家园”。为此,市社重点抓了五个方面。

  一是优良传统。在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供销合作社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流通网络,而且还养成了一心为农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扁担精神”与“小背篓”精神。虽然供销合作社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职能与任务也有较大的调整,但这些优良传统没有过时,仍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供销合作社虽然在整体上走出低谷,但起点低、底子薄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更要发挥这个优良传统。全系统通过报告会、学习会等形式,认真学习供销合作社的历史,进行优良传统再教育,要求系统上下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

  二是科学理论。市社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是地域文化。市社作出了《关于践行“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决定》,提出了学习“包容会通、敢为人先”南通精神的具体要求,主办了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力弘扬区域文化,推动创新创优,加快供销合作社转型升级。

  四是行业特色。市社每年举办一期合作经济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本行业领军人物做讲座谈体会,动员全员开展交流研讨,紧扣行业主题主线,提炼行业文化,形成了鲜明的行业文化,即情系“三农”的服务理念、联合合作的职业操守、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奋勇争先的崇高追求等。

  五是精神风貌。按照“一评五制”的要求,强化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做到在岗在行在状态。大力提升全系统的“精气神”,培养团队精神,做到领导干部有事业心、中层干部有进取心、一般人员有责任心。

  六农并举 创新服务

  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办社宗旨。扎根“三农”,供销合作社就有了用武之地;离开“三农”,供销合作社就成了无本之木。供销合作社的跌宕起伏,固然有体制机制的因素,也与为农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密不可分。市社坚持“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按照“三个力量”的要求,适应农村形势的新变化,创造性地摸索了六条为农服务的新路子:

  一是合作强农。以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立足当地主导产业,市社已建办、领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284家,年助农增收达8.3亿元。启东丰惠灵芝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种植园+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广实施《大棚有机灵芝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华夏奇禾”牌灵芝超细粉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自行开发的灵芝孢子油还获得美国FDA认证。

  二是流通活农。以推进“新网工程”为载体,积极开展连锁经营,共有各类连锁企业32家,配送中心82个,连锁网点4675个,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南通圣水超市推进农超对接,在超市内开辟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专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致富了农民,又服务了市民,更发展了自身。

  三是龙头带农。以118家龙头企业为依托,带领分散的农户闯市场搞营销,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新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

  四是服务惠农。以为农服务社建设为抓手,为农民提供经营性、中介性、公益性服务。累计建成为农服务社(中心)1604家。这些为农服务社具有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性等特征,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是培训育农。以农产品经纪人星火科技示范点为平台,联合有关部门举办全市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技术免费培训,并授予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据统计,直接培训的农民经纪人突破了5000人,参加辅导培训的农民超过了5万人。

  六是金融助农。以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参股商业银行、组建担保公司、小贷公司为手段,更好地为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提供金融服务。仅中合嘉信小额贷款公司就已经为320家小企业和农户提供2.8亿的资金服务。

  “六农并举”不仅提升了为农服务的能力,拓展了为农服务的领域,还增强了合作经济的实力,提高了合作经济的竞争力,实现了富农与强社的有机统一。

  创新,创出了一个“功能全、实力强、机制活、业态新、形象好”的供销合作社;创新,创出了供销合作社的一片蓝天。

  (南通市供销合作社供稿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