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过袁鹰的《井冈翠竹》的人都会被作者描绘的井冈山竹海延绵的美景所陶醉,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乡高书村这个“红军入闽的第一村”,正是文章中所描绘的竹海延绵美景中的一部分。高书村位于闽、粤、赣三省结合部,“鸡鸣三省”说的就是这个地方。1929年2月,为打破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3万多兵力的第三次“会剿”,扩大红色根据地,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央红军第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进入福建武平县和平区黄沙乡,即今天的武平县民主乡高书村,这是红军入闽的第一村,从此在闽西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种子。
绿色和谐之村
今天的高书村人不忘先辈遗志,为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利用当地竹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当地供销合作社的带领下成立了“福建省武平县民主高书竹业专业合作社”。这是该县在进一步创新服务“三农”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搭建的又一个新的服务平台。该合作社现有成员126户,注册资本128万元,主要为当地农民从事笋竹产业的生产、加工、营销等提供服务。该村有山林面积2.5万亩,其中竹山面积8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0%,是龙岩地区竹业发展重点村,是武平县竹业生产示范点。“民主高书竹业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必将有力地推动该村经济的发展。
面对漫山的翠竹,村支部书记钟恭怀自豪地说:“红土地上的绿色资源是我们的发展优势,我村已连续三年被列为市竹业发展重点村、县竹业生产示范点。每年开春,村民们纷纷上山垦覆竹山、管护竹林,加快实现种竹致富步伐。”据钟恭怀介绍,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一片竹林,竹农每亩竹林年产值已从200元提至700多元,实现户均增收2.2万元。近两年,全村投入140多万元开通竹山便道35公里,竹山面积也由原来2000亩发展至8000多亩,每年给竹农带来400多万元的收入,仅竹业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1000多元。如今的高书村,竹山已经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笋竹产业成为一本取不完的“活存折”,而专业合作社则是“绿色银行”的经营者和管理者。
产业发展之村
近几年,在市县出台的优惠政策扶持下,经县农合办、县供销合作社的精心指导,高书村实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制订发展规划,并举办竹林丰产技术知识讲座,邀请林业专家授课,学习竹山培育和管理经验,引导竹农转变管理观念,大力推广科技育竹,提高立竹量。
为了做足“竹”的文章,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自身特点,采取“六个一”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做好一篇文章。即红色文章,深入挖掘当年红军入闽第一村的历史,弘扬革命精神,营造與论声势,唱好红色文章,形成红色效应。二是抓好一项工程。即产业工程,把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和产业带头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发挥一个优势。即生态优势,充分利用竹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深入推进生态村创建活动。四是提高一项指数。即幸福指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群众讲科学、讲文明的良好风尚,努力建设和谐、幸福高书。五是建好一套班子。即“两委”班子,提高班子成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切实发挥村“两委”班子的“火车头”作用。六是打造一支队伍。即党员队伍,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和科技文化水平,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今天的高书村人正在当年革命先烈的热血浇铸下的涛涛竹海中,在翠竹的掩映下,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