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在被重获重视之后,却已经失去了自己的黄金时期。在线上线下信息的流通、交互、存储或读取层面,它面临不少竞争者。
二维码忽然又“活”了。
2012年8月,某国际IT巨头在上海的一场发布会上,展出了一个用一万张软盘搭建的巨型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之后,用户会被带到当天会议的介绍主页。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是这一技术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在扫描之后,手机屏幕上可以显示文本或图片信息,也可以显示一个网络链接。
这不是一种很自然地从“线下到线上”的交互过程吗?反过来也一样。这就是正在流行的“O2O”。在人们习惯使用手机上网之后,它成了电子商务或其他各种服务提供商眼中,最直接地将用户流量变现的机会。
二维码并不是新技术
其实二维码的使用过程称不上简洁,它也不算什么新技术。但好在它还算直观。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将人、移动设备、地理位置信息、线上和线下,天然地结合到一起。在智能手机刚刚开始流行的前几年,无论是拍照还是上网,以至网络支付,都称不上是典型的用户行为。如今情况已经大不一样。
这也难怪腾讯这样的公司,忽然喊出了“二维码将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的口号。最新一版的微信内置了二维码扫描程序,推广一种名为“微信会员卡”的服务。用户手机扫描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就能获得一张存储于微信中的电子会员卡。
还有新浪微博。微博二维码主要支持的服务包括互粉、打开指定网页,以及直接打开已经输入特定内容的微博发布框。
国内大公司的注意,让这个正方形的黑白方块暂时摆脱了不温不火的状态。“现在至少不用担心这个市场不存在了。”北京灵动快拍的创始人王鹏飞说。他的这家公司从2010年起开始有意识地推动二维码应用,两年之后迎来了生意最好做的时候。
这比日本市场还是差远了。在那里,二维码的扫描程序已经被普遍内置入手机的摄像头,无论是街头小商铺,还是大型商场或者专卖店,都会有这种信息码的身影,显得很有“存在感”。
信息码的推进史
作为信息码的一种,二维码的发展历史,同样也可以视为信息码的主流演进史。
世界上第一种信息码是条形码,一直被沿用至今。由于超市等行业的需求,带动了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在世界各国的商品包装上,条形码一直都是必备信息之一。
人类对信息的需求一直在膨胀。单条的编码信息已不能被满足未来的需要。1987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现了两行甚至四行条形码,直到变成一个正方形。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和日本的公司都开始实践这个想法。近几年来,中国也曾有汉信码、龙贝码等等自主标准技术。
这种包含更多信息的信息码被称为二维码。二维码具有条形码的一些共性:每一种编码都有自己的字符集,并且图形的旋转变化不会影响识别。但由于面积增大,相比只能存放30个字节的条形码,二维码可以容纳50多个汉字,最高可达上千字节。
前后有多达几十种二维码标准在世界各地被开发出来。包括微软也在这个领域有所动作。2010年,微软推出了彩色的二维码“Tag”,这是一种由彩色三角和白色横线组成的编码。
在这场混战中,QR码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QR码在1994年由日本Denso Wave公司发明,原本是为了汽车制造厂便于追踪零件而设计。它的名称来自英文“Quick Response”的缩写。在正方形的黑白图案中,有三个“回”字形的图案是QR码的定位点,便于扫描器识别扫描区域。因为开放授权,不需要专利费用,QR码现在几乎成为了二维码的代名词。
没有人能预测未来
“让二维码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后台服务。”王鹏飞说。
与条形码面对的“刚需”市场不同的是,包含更大信息量的二维码更需要多方的联合推动。因为如果你不联网,除了文本、数字和地址串,二维码什么都不能给你。
多年来,世界各地一直有企业和商户在零星推广二维码,但成效寥寥。它需要人们随身携带读取和展示设备,而商户也需要大力推广它的动力,比如直接带来销售。
二维码在日本的流行是一个特例。它源于在封闭的日本通信市场上,手机运营商对它的支持。早在2001年,日本电信公司NTT DoCoMo就已经开始推广QR码在手机上的应用。日本政府也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指定完全开放的QR码制作为通行的二维码。早在2006年年底,日本已经有6000万二维码用户。
真正让二维码获得普及的大概是移动互联网,日本市场只是提前“预演”了这样的过程。
在苹果iOS 6移动操作系统集成的Passbook服务中,用户向商店或其他服务提供商展示的“电子票券”就是二维码,它可以直接带动支付行为:当你路过一家电影院,相关应用会在Passbook中提醒你正在进行的优惠观影活动,你可以让服务人员读取手机上弹出的二维码,用优惠价格购买电影票—或者,如果商家今天够大方,它干脆就是一张电影票。
遗憾的是,二维码在被重获重视之后,却已经失去了自己的黄金时期。在线上线下信息的流通、交互、存储或读取层面,它面临不少竞争者。比如不少手机开始支持的近场通信(NFC)功能,它可以通过NFC读取和发射芯片,完成信息的存储和读取,以及更多的交互操作。NFC的劣势是芯片的成本较高。
作为新技术的图像识别,二维码也还在完善的路上。Facebook收购了Face.com,Google、微软也开发了图像识别系统。一家新的初创公司Orbeus,也拿出了自己的成品。通过这些技术,系统不仅能够探测到人物的性别和表情,也可以识别以某种方式“隐藏”在图像中的信息。
王鹏飞说,他的公司可不敢孤注一掷。除了二维码之外,一旦市场风向发生变化,也得确保自己还握有应对的准备,包括开发NFC或者图像识别的相关应用。
相比条形码的“单纯”,没有人可以准确预测二维码的未来。不过对于这项技术来说,至少它还是避免了在历史中“打酱油”的尴尬。
(文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