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12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生态立镇 工业强镇 文化兴镇
长子营打造京南文明镇


  大兴区长子营镇结合该镇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出坚持“生态立镇,工业强镇,文化兴镇”,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镇之本。据该镇党委书记张辉介绍,长子营镇要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环境友好型工业为主要支撑,以休闲旅游产业为战略支柱,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要基础,坚持走绿色高端高效高就业的产业发展之路。

  发展“景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展示示范园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该镇发挥镇域生态优势,整合农业资源,着力打造引领大兴都市农业的展示示范园区,提高民安路和庞采路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发展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海棠农庄改造,完成晋之园2000平方米展示示范中心建设。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坚持实施“院镇合作”项目,积极引进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建、提升农业标准化基地5个。围绕农民增收,重点推进农产品流通工作,实现凤河农业示范基地企业化管理与运行,实施农产品加工与配送基地建设,带动合作组织发展,整合全镇农产品资源,逐步完善农产品配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销售网点,落实瀛海农产品销售网点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与商委等相关部门沟通,完成农产品产地认证工作,落实农产品安全保障。

  同时,还启动了生态休闲区建设,努力提升地区旅游品牌形象。地处长子营镇西南部的国家森林公园的万亩次生林,属华北平原地区仅有次生林,林地总面积1.6万亩,并有喜鹊、戴胜等十几种候鸟栖息。且有金把黄梨、桃、李等多种果树近万亩果园在次生林周边,形成了“春赏梨花夏观绿,冬季看景三季果香”的奇特景观。按照规划,这里将利用次生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旅游项目,并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集观光、度假、娱乐和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亦庄新城的南花园。

  另外,在建设凤河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基地过程中,着力打造“凤河源”品牌,同时,以北蒲州现代农业集成示范园为核心,启动产业服务中心,通过产业服务、技术培训、市场带动等多种手段,展示、示范新品种、新技术。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做大做强军民结合产业园。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紧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长子营全力推进以工业区为核心的军民结合产业园建设,深化与亦庄开发区总公司的合作,投资5.4亿元,完成工业区800亩土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上市工作,继续推动对低端企业的土地腾退和升级改造工作,确保产业发展空间拓展工作取得突破。投资20亿元,实施军民结合创新园、航天一院十五所、市政中燕、嘉捷恒信等重点项目建设,年内完成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达产后,预计实现产值90亿元,税收5亿元,解决就业1000人。加大与亦庄开发区的联合招商力度,面向航天航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规模企业展开招商工作,力争年内引进投资20亿元以上,努力做大做强工业区产业集群,为实现全镇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保护环境,长子营镇变招商为选商,大力发展环保企业,选择低排放、低能耗的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北京专用车生产基地建设就是遵循了这一宗旨。如今,北京市政中燕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的率先签约入驻,标志着北京专用车生产基地建设正式启动。这不仅将成为北京专用车产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加快做强做大的新起点,也是长子营镇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的有益尝试。

  京郊首个新能源镇,让农民过上低碳新生活。依托优势,打造新能源镇,是实施“三起来”工程以来全镇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思想。为此,市、区、镇三级投入一亿多元用于推广沼气、秸秆气综合利用、太阳能路灯、吊炕等新能源及村镇污水处理等。推广使用新能源不仅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树枝、蔬菜叶等循环利用起来,大幅度降低了环境污染,还使农民生活用能的成本节约一半以上。到目前为止,全镇共安装太阳能路灯815盏、吊炕4000余铺。同时进行了牛坊、留民营、北蒲州及镇域污水处理站场建设。相继建立气站5座,还将改造2座沼气站,扩建2座秸秆气站。

  长子营镇还将沼气联供、秸秆气联供作为建设新能源镇的重要举措。在北蒲州营等4个村建立沼气站的基础上,去年利用留民营沼气站实施7村沼气联供工程,使1700户农民炊事用上了沼气。继沼气7村联供后,在朱庄等8个村1800余农户中,实现了秸秆气联供。

  如今,4500户农户做饭都能用上沼气和秸秆气,一年全镇可减少使用煤炭2.25万吨。投资4000余万元,实施3200户节能墙体改造和2600户节能门窗改造工程;投资25万元,更新维修太阳能路灯近250盏,完成LED节能路灯申报500余盏,将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依托科技创新,加快京南生态文明第一镇建设。最美丽的乡村——留民营村因其独特的生态建设而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村”,成为了京郊生态农业发展的“示范村”,留民营生态建设的经验也为大兴区长子营镇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留民营的实践证明,科技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长子营镇从积聚科技资源入手,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积极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了长子营创新镇建设的各项工作。在项目实施上,以首都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在与北京市农科院十年合作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合作方式与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并采取项目对接、共建基地、合作实施项目的形式,吸引了110名专家,引进100项科技成果,共同建设创新型乡镇。

  在进行科技因素导入过程中,长子营镇始终坚持生态引领这条主线,重点定位于打造农村新能源文化、生态环境文化、有机产业文化、自然田园景观文化和都市休闲产业文化;突出创新首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把长子营镇建成新型现代科技园区、首都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科技人才聚集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引领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京郊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进程,为京郊新农村建设提供典型经验的建设目标。根据功能定位,全镇分为10个体验区,5个项目对接基地,重点突出了以民安路一条线为主体的十区五点一线的建设方针和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有机产业的发展特色。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长子营镇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整合了镇域的果园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技术改造,开展了千亩果园高接换优,并引进新品种10余个,新建了北京枣基地,实施了果园节水技术,促进了万亩观光果园的特色休闲基地建设,使果园既有生产功能,又有生态休闲特色。现在万亩观光果园基本形成了东北台的红梨、朱庄鸭广梨、罗庄的香白杏等特色品种,车固营的北京枣基地和赤鲁杂果基地形成了本镇南部的特色果业,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产业。依托本地特色文化,主动吸引各种社会投资,建立政府主导,企业承接,文化主打,旅游助推的产业发展机制,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新亮点。按照全区旅游功能定位,投资1000万元,完成南亚热带观光园等重点园区的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承载能力和水平。挖掘地区文化内涵,推动留民营春节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实施生态农业文化展馆建设,启动次生林、古梨园生态休闲文化项目和京南湿地公园项目,实现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打造以京晋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文化促进地区旅游产业发展。

  (田宝印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