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12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堆废弃之物 肥沃土良田
第八届堆肥技术与工程研讨会暨第二届有机肥产业化标准论坛在南宁闭幕
□本报记者 吴江 师容 王旭波

  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农资传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土肥站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堆肥技术与工程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有机肥产业化标准论坛”,在广西南宁隆重召开。集研究、传播、推广三方优势资源召开的这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各大科研院所及企业的25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召虎、张福锁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赵秉强研究员等专家,以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处杨帆处长、广西农业厅副厅长韦祖汉、环保部自然生态司农村环保处孔源处长等领导,国家肥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总工程师房朋、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李俊研究员出席了会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Frederick Michel先生、印度古吉拉特邦生命科学有限公司MH Mehta先生为本次会议添加了国际元素。中国农业大学陈清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在中国农资传媒记者师容主持召开的“第二届有机肥产业化标准论坛”上,王旭波记者做了关于“有机肥料的市场营销推广”的演讲。作为会议的一大亮点,将标准登记管理以及营销推广等问题纳入代表视野,为研学专业性会议拓宽了思路。

  全景扫描堆肥产业

  此次会议网聚了一批在垃圾、废弃物中挖掘宝贵资源、让人充满无限敬意的人们,研讨的内容涉及到从研究、生产、设备工艺等各个环节以及废弃物处理的每个角落。他们的研究工作,正在与持续、快速堆砌起来的废弃物比拼时间和速度。

  会议分为“国家产业政策及国内外研究进展”、“有机肥产业化标准现状及方向”、“堆肥化技术及工艺”、“堆肥处理厂建设及运营”、“堆肥产品及应用”、“堆肥(有机肥)产品市场化运营策略”、“堆肥企业示范及经验交流”等几大板块。专家不仅围绕中国农业宏观发展进行了研讨,同时针对堆肥产业发展现状、经验、趋势以及技术研究进展、规范管理、安全利用、设备工艺等具体环节进行了沟通。

  作为全方位扫描堆肥行业的会议,本次会议还开展了相关新技术、新工艺与新产品的交流学习,特别是在设备工艺方面的研讨令会议代表豁然开朗。由于设备厂家的积极参与,除了成熟的一些堆肥工艺,很多发言者还介绍了一些立式、槽式堆肥设备和自动化、智能化的堆肥工艺,反映出在设备方面还有更大拓展空间。

  主办方负责人李季教授认为,会议定位在堆肥而不是有机肥,就是考虑到堆肥是原料和产品之间的一个有效连接。由于这个产业上对环保、下对农业,由此使堆肥概念外延的界定比有机肥更宽、更广,主办方更希望将连接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004年以来,‘全国堆肥技术与工程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七届,参会人数1300余人,得到了业界同仁和相关机构的赞誉和关注。”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李彦明告诉记者。代表们认为,这一颇具市场人气、权威度高的会议平台,不仅让人在严冬感受到一丝火热,对整个行业从宏观发展、产业政策到技术研究、推广操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详细解读,更为堆肥产业未来发展明确了方向,为下一步产业调整提供了充实的依据。     

  权威剖析政策前景

  主办方介绍说:“在宏观政策方面,每次我们都将堆肥放在一个更宽的视野,关注行业政策,并邀请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以及熟悉政策的专家,介绍产业发展的政策变化。”

  在会上,杨帆处长针对“土壤有机质的提升”项目做了介绍。据悉,该项目从2006年开始,目前支持额度大约8个亿,且每年的额度都在增加。未来国家对减少碳排放的支持,预示着这个行业的乐观前景。孔源处长解读了《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防治条例》,阐释了对堆肥产业未来的巨大推动作用。未来养殖场投资模式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关注。未来规模化养殖所投入大量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由政府投资,这将为堆肥产业带来更多机遇。此外,未来有机肥可能享受到不低于化肥的产业政策,包括大家一直呼吁很多年的铁路运输优惠政策,有望尽快得到落实。

  张福锁教授则从“作物高产高效与肥料产业需求”着眼,对中国堆肥产业的农业背景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我国农业发展走过了一条高投入、高资源环境代价的道路,资源投入持续增加,产量徘徊,效率下降,环境问题凸现。未来实现由节肥30%,到大面积实现产量提高10%-15%、养分效率提高20%,再到小面积实现产量和养分效率同时提高30%-50%,是解决中国粮食困局、实现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三步走”战略需要土壤生产力提高,折射出当前发展堆肥产业的时代意义。

  赵秉强剖析认为,我国新型肥料发展需要重点解决养分资源循环利用,而发展有机-无机复混肥则是实现有机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对污染退化土壤进行功能修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消纳有机废弃物的重任,都使有机-无机复混肥成为朝阳产业。在堆肥产品应用模块中,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杨兴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堆肥是一个半成品。”引起在座很多专家的共鸣,堆肥可以拓展出很多产品,不仅可以做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复合肥生物肥料,也可以做基质、土壤改良剂等等。

  李俊教授则聚焦含有功能微生物的微生物肥料,认为发展微生物肥料是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不可或缺的产品。此外,陈清教授针对“蔬菜与北方果树生产与有机肥料施用技术”进行了演讲,印度专家迈克特以及美国学者米歇尔提到了很多堆肥涉及的新领域,包括我们尚未关注的植物中的除草剂和动物体携带的抗生素,让参会代表耳目一新。

  产业管理是焦点

  这次会议主旨是为了“加速以堆肥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国有机废弃物堆肥化与有机肥料产业化水平”,但是其深远意义远不止会议本身所涵盖的内容。本次会议在技术研讨之外,代表将视线集中在产业发展面临的桎梏。

  主办方认为:“堆肥虽然是一个小行业,但是还有大量的问题和挑战。堆肥大多是消纳废弃物,由于原料来源的多样性,使生产原料经常变化,技术工艺如何控制、产品最终如何面向用户,期间的路还很长。”

  有企业提及业界普遍关注的腐植酸被排斥在有机肥之外的问题。腐植酸直接添加到化肥中的工艺简单方便,但是在有机-无机复混肥行业标准中,由于限定有机原料必须经过发酵,阻隔了腐植酸与有机肥之间的联系。有专家建议,企业针对自己的特色产品,可以先从企业标准开始,再过渡到省级、部级标准逐步工作。代表们认为,堆肥工艺是多样的,堆肥标准也应该多样化,最终未来的堆肥产业需要建立一个标准体系。

  “目前,堆肥是一个新的行业,起步很晚,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孩子,我们要给他时间、允许他犯错。”李季深情地说:“我非常同意南京农大杨兴明教授的提议,我们可以起步后逐步规范。”李季说:“当然,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不断优化、更新、壮大这个产业。”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