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世界范围来说,德国的产品从来都是以价格昂贵著称的。大到汽车,小到家里的水龙头,只要是德国造的,价格往往比同类产品要高很多。不过,即便如此,各国的消费者对其还是趋之若鹜。就在去年欧洲债务危机非常严重的时候,德国的出口贸易依然十分强劲。总额达到了1.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虽然不及中国,但是如果看利润的状况,那德国的出口利润更是会远远超过中国。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这几年中国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拥有钢琴。然而就在2011年,全球钢琴的总产量大约在50万台左右,其中超过70%是在中国生产的。而德国的著名品牌贝希斯坦钢琴去年的产量仅为4500台左右。也就是说不到全球产量的1%。但是,因为价格昂贵,贝希斯坦钢琴的产值却要占到全球钢琴产值的10%。而且人家的总裁还说了:“我们不想做大。因为那样就不能把品质做得极致了。”
其实在德国类似贝希斯坦钢琴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他们规模都不大,员工大都在1000人以下;他们也不为大众所熟悉,企业的年销售多不超过30亿美元。距离所谓的世界500强也很远。但是在这些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所涉及的细分市场里,他们的产品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经常把他们的直接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后面。
对于这些德国企业来说,价格永远是他们竞争的弱项。这也非常容易理解,德国的人工成本是欧洲国家中最高的。不过对于隐形冠军企业来说,这好像不是什么大问题。他们要找的是那些对于价格不那么敏感的客户。在运营时则集中资源,确保自己在顾客最关注的领域远超过竞争对手。他们追求的是品质,是创新。
这类企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非常专注。他们奉行的一贯战略就是将精湛的技术与全球化的市场和销售相结合。他们专注开发某一个狭小的缝隙市场,投入公司全部的资源将产品做到极致,并以此在该市场取得霸主地位。在营销方面,与产品专业化相配合的策略就是全球化。例如一家德国制造工业缝纫机针的公司,员工有1000多个,他们的产品却可以占到全球工业缝纫机针市场份额的60%以上。能把一个针头线脑的生意做得这么大,让人不服气还真不行。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目前这个转折的节点,我们的企业应该以更加决绝的心态,投入到顾客价值的创造中。在我们经常思考成本能减少多少之外,还应该更多地像德国公司那样,思考我们能给顾客带来什么样的新的价值?能否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