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11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际盛会:“中国茶”世界的茶


  奥运村中国茶艺室工作人员与王秀兰董事长合影。
  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张一元茶仙子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敬奉香茶。
  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馆长拉斯携友人一同品饮张一元花茶。
  毛里求斯总统及夫人与王秀兰董事长合影留念。
  国际奥组委主席罗格的夫人做客张一元大栅栏总店。

  张一元在奥运

  在世界聚焦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及第13届残奥会上,“张一元” 成为了奥运村中国茶艺室的特别指定运营单位,中国茶首次进入奥运村,中国茶之盛名首次载入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史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奥运文化遗产,成为中国茶产业的宝贵财富。实现了中国茶人的百年梦想,这是张一元的骄傲,更是中国茶人的骄傲!为此张一元立志要做出更好的茶,用最高的品质去展现中国茶的魅力,并在庄严的奥林匹克五环旗下宣言:决心为奥运会提供最好的茶产品和茶艺礼仪服务,向世界宣传人人喝茶、科学喝茶的现代生活方式,普及泡好一杯茶的技能和享受一杯茶的艺术,用中国茶“俭清和静”的精神促进世界的和谐与友爱。

  无论是“绿色、科技、人文”的北京奥运宗旨,还是“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分享理念,甚至是“更高、更远、更强”的奥运精神,无一不与中国茶的属性、精神和诉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奥林匹克标志中的白底加上黄、绿、蓝、红、黑5种颜色组成的五环,又恰好是中国茶的六大类,即白茶、黄茶、绿茶、青茶、红茶、黑茶。这也许是巧合,但更是奥林匹克精神与茶文化精神息息相关、血脉相通的自然表露。

  张一元公司王秀兰董事长承担起奥运村中国茶艺室馆长的重任,她不单要让中国茶走上世界的舞台,更要让中国茶成为“世界的茶”。在国内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她带领员工在严格恪守“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宗旨,以“服务奥运会,甘愿苦和累”的精神认真开展各项工作,最终全部完成奥运茶馆数十个环节的整套运营方案。她亲自深入公司各大茶叶生产基地,对每种茶叶进行综合评定、严格把关、精挑细选。她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茶艺室服务员亲自传授、培训,让小小的一杯茶中流淌着浓浓的茶情。她率团队成功创编《中华茶韵》文化创意演出项目,开创了茶叶经营与演艺结合之路。

  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召开的特殊日子里,特色鲜明的“中国茶艺室”在奥运村大放异彩,成为奥运村中最大的亮点。15个品种的中国茶,26名工作人员,29天的会期,150场《中华茶韵》茶舞表演和180场茶艺表演的完美表现,对国家领导及多国元首、官员、教练员、运动员的接待,为150余个国家、万余人次的圆满服务,赢得了世界各国宾客、国家领导人及北京市奥组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国际友人为“神奇的东方树叶”竖起了大拇指,写下“我爱中国、我爱中国茶”。张一元高水平地完成了祖国赋予的神圣历史使命,为百年老字号张一元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张一元入世博

  张一元茉莉花茶以其“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独特魅力而香飘万里、远销海外,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青睐,其独特的窨制工艺成为我国花茶工艺中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的项目,王秀兰董事长被评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2010年,张一元茉莉花茶被评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之一,有牌记曰:

  茉莉花茶,蕴藏春之芬芳,绽放夏之浪漫,饱含秋之浓情,温暖冬之寒意,无愧“天下第一香”之美誉。

  天赋仙香,汤清味浓,清润芬芳,姿态曼妙,造就京城张一元众享名品;盏盏香香,缕缕轻灵,茗杯初歇,淡郁润心,成就上海世博会一张名片。

  花茶翘楚,张一元独盛,有道是“情味于人最浓处”;华夏驰名,老北京名号,莫道是“香从清梦回时觉”。

  张一元传承百年窨制工艺,凝聚南北茶人心血。入选国家非遗,香飘北京奥运,今日授牌,名归实至。礼赞花茶,香飘世博,温情世界。诗曰:一元复始万象新,茉莉香茗入非遗;至清至纯回味久,茶如其人品第一。

  2010年,世界再一次聚焦中国,大气磅礴的中国世博,张一元茉莉花茶作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之中唯一的茉莉花茶品牌,首次率领着团结一致的中国茶团登上世界的舞台。向全球展示着“一个世界、一个梦想、一杯中国茶”的茶人精神,向全世界发出“喝茶,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喝茶,让人类生活更健康”的呼声。首次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拳头的中国茶产业,向全世界阐释着中国茶文化全新的理念:“十茶共融一水”、“共载一棵茶树”、“发表共同宣言”、“全世界各国的代表聚集在一起传递和谐之茶”……在为期184天的世博会上,张一元接待了100多个国家,近百位国际政要,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副秘书长贝南等。同时将和谐共荣的心声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情怀传递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融进“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人类世博理念之中。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