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兰:茶叶市场的变化就是民生环境的变化
10年前张一元销售额刚刚接近1个亿,如今这个数字已经翻了六七番;10年前张一元仅有40家左右的门店,如今这个数字已经为200多家。“销售额”和“门店数量”,两个最基础的数字也最直接显示着企业的规模。10年前,北京老字号企业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如今,在老字号企业10年间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张一元凭借其稳步发展,逐渐成为中华老字号新时期发展的楷模,甚至是整个商业领域的领军企业。
10年,对于很多现代企业来说,经历的大多是创立与发展。但对于已经存活了百年的老字号企业来说,10年,只是在风风云云之后需要又一次转变与坚持的时期。依靠于足够的积淀与沉稳的作风,老字号企业对于一个时代的感受与解读,更能让人们读出全面与权威。
现在的张一元,在老字号企业中,已算是翘楚。因为茶叶的商品属性,张一元无论是从政策的把握还是社会的转变,都有着极其敏感的知觉。如果说近10年一路下来,张一元都走在了发展趋势的前沿,那么作为张一元的领导者王秀兰的作用,自然无法忽略。
从王秀兰接手张一元开始,这个企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从企业经营来讲,张一元已经从当初账面上只有6000元的窘境变成如今年销售额六七亿,正在等待突破10亿的来临;从茶叶市场来讲,张一元在这十几年间,在推动、带动茶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市场推介当中,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从老字号品牌发展来讲,张一元已经从一个北京的区域性品牌发展成了世界知名品牌。
细品张一元10年间的发展,也是在品味10年间的社会变迁。
企业发展 改制助推张一元“复兴”
十几年前,不光是张一元,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一个问题——转制,这样的转变对于老字号企业的影响更加明显。在此之前,很多企业属于国有制。转制之后,没有了政府资金作为最大的靠山,如何让企业在自负盈亏的状况下生存成为首要课题。
在转制之前,王秀兰刚刚凭“一己之力”将张一元扶上发展“正轨”。此前,各茶庄进货只有北京市统一分销这一渠道,随着改革开放,“统购统销”已经慢慢放开。王秀兰为了让张一元找到只属于自己的味道,便只身来到闽东茶厂。如今回忆起那段历史,“带着当时张一元几乎所有家当的紧张不安”、“为生意与茶厂厂长人生第一次端起酒杯”等经历不仅成为王秀兰人生中难以忘怀的时刻,也成为张一元发展历史上不能磨灭的佳话。
如果说只身闯闽东表现的是王秀兰的勇气,那么几年后王秀兰再次带着100万元来此买茶厂,显示的,则是王秀兰作为一个企业家的魄力。在当时,随着茶叶市场的全面放开,国家收茶的计划体制已消失殆尽,一些中小型茶厂因没有及时转轨面临着倒闭。王秀兰深知茶源的重要性,她也明白张一元若想扩大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茶叶基地。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她毅然决定投资重启茶厂。当时的100万元,相当于当时张一元年收入的一半,除了王秀兰没人敢担这个责任。但之后的事实证明了王秀兰的判断,茶厂当年创产值就达500多万元,第二年达到800多万元。
随后到了1999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张一元在这一年正式转制为“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如今看来,这次改制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也就是在这一年。改制的过程,对于老企业来说需要花费更大经历。为了完成改制,王秀兰带领公司管理层分头给职工开会做工作,在一步步努力下全公司员工才达成共识。1999年4月底,张一元由选举产生了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组建“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据了解,当时企业的注册资金为300万元,其中国有股比例20%,社会法人股15%,职工自然人股65%,这也意味着当时张一元的全部60多名职工都是股东。这场历时半年的改制,也让张一元成为了茶庄改制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张一元在很多股东还处于惴惴不安的情况下,用一步步的发展“稳定了军心”。因为第一年的分红,股东中最少也拿到了相当于一年工资的1万多元。
张一元在10年间的改制中,用王秀兰的话说,管理上的创新至关重要。因为张一元很多门店属于加盟店,所以,如何让每家连锁店保证“原汁原味”是发展一定会面临到的问题。引进现代的管理手段、提高员工素质、让新人尽快融入老字号的企业氛围,让这个传统品牌在现代市场的开发方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茶叶市场 引进新品种不忘发扬旧传统
或许刚进入茶叶这个行业的王秀兰,无法想象至今自己已经成为了茶叶界话语分量最重的行家之一。为了学茶,王秀兰是真正的从“学徒”干起,那时入门还不是先和茶打交道,先学裁纸、叠纸。王秀兰就是从裁出各种分量的包装纸,然后再把里外两张包装纸叠在一起这种基础活开始,凭借自身的天分,慢慢学会了每种茶的“道道”。
无法否认的是,十年间京城的茶叶市场和喝茶习惯都发生不小的变化。这其中,张一元在推动茶产业发展、规范北京茶叶市场方面,始终走在了前面。据了解,十几年前的北京茶叶市场以茉莉花茶为主,当时很多全国的“名优茶”进不了京城,造成闭塞的原因就是因为京城老百姓的饮茶习惯已经根深蒂固,这也让很多好茶在北京难觅踪影。所以,张一元在十年间不仅发展的是企业,也让京城老百姓的饮茶习惯迎来新的“纪元”。
为了能让北京的茶叶市场更加多元化,张一元为这里的老百姓打开了一个认知全国名茶的窗口。如今北京市场很多新品类的茶叶都是由王秀兰带领的张一元引进的,像岩茶就是其中之一。“大红袍”、“水仙”、“肉桂”等等,都是通过张一元让北京的老百姓有所了解。此外,2000年张一元又开发了普洱茶市场,一夜之间,京城的普洱茶“铺天盖地”。
至于为何张一元在引进茶叶新品的过程可以屡战屡胜,就不得不提起其引进茶叶严谨的原则——要考虑能否符合北京人的消费习惯,以及茶的口感、生长、加工环境等因素。这些茶叶在经过推介之后慢慢在京城立住脚步,随后又可以发展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市场。而这些判断的来源,正是凭借王秀兰在这个行业浸染20多年后锻炼出的经验。
不过,虽然引进了多种新茶“入京”,但还没有哪种茶可以在北京主导市场。到现在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茉莉花茶。在王秀兰看来,这也和北京人多年留下的喝茶习惯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北京的气候、水质、饮食习惯甚至生活方式,都成为别的茶无法取代的因素。况且,茉莉花茶是先人总结而来,别人模仿不了。里面包含着中国茶人对茶生命力的理解,让人感觉非常神秘。
所以,张一元在茉莉花茶的经营上同样花费了很大功夫,如今张一元也成为了茉莉花茶全国销售的龙头。因为茉莉花茶从生产到上市销售要花费7个月的时长,这样因大量资金压占,也让很多小企业不堪重负,所以只能生产、加工、销售一些“短平快”的茶叶,这也造成如今茶市场做茉莉花茶的企业并不多。在王秀兰看来,茉莉花茶的销售已经关系到民生,因为如果北京人到茶庄买不到茉莉花茶,就该慌了。所以,这也是茶人的一份责任。
老字号的发展 是商业模式更是文化符号
王秀兰作为公司领导,她对于员工的最大要求即“做茶,先要学会做人”,因为人品如茶品,只有这样才能占领市场,才能取信于消费者。在这种管理信条的约束下,“张一元”的销售额逐年上升。除此之外,王秀兰也带着企业一起紧跟时代政策的发展。
今年11月19日,最新颁布的《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工作意见》就要实施了,这也是未来老字号商标保护的又一把大伞。2011年,商务部下发《商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华老字号保护与促进工作的通知》。种种政策的颁布,也让很多老字号企业的人感觉到,国家对传统商业、对老字号的重视,尤其在近十年,愈发强烈。
近几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非常重视的项目之一。如果在传统文化中细缕分支的话,就必然会涉及到老字号的企业。所以,国家想要提升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老字号文化发展必不可少。虽然在一些看法中,老字号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但是,老字号在很多时候会承担起现代企业很难承担的政治任务。
如果研究政府相互访问时互送的礼品便不难发现,政府会更侧重老字号的产品,这其实就是对老字号的肯定。政府的重大活动,老字号企业也一定代表国家文化的主要商品。如奥运会期间,张一元成为提供当时住在奥运村人们所喝茶叶的指定企业。世博会入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并在联合国馆为游客进行服务。这让张一元在国际市场能够大大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外,还让世界人民了解到了中国的茶文化。
王秀兰深知这些大型活动对于品牌的重要性,所以,她不会让张一元错过每一次机会。比如奥运会,现在张一元还为很多当时来北京的外国运动员定期提供茶叶。或许在很多人眼中,一些茶叶品牌相当有名。但王秀兰看来,这些品牌旗下都属于工业化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搭起生产线就能做。而中国茶,每个茶都有历史、有文化,无法复制。
据了解,现在很多老字号企业的名称外国人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但其实,老字号的“字号”就是其文化的核心之一,这种名字字义特别简单,但寓意非常深刻,令人过目难忘。了解老字号的名称,也是在了解背后的文化。这也是现代企业所不能模仿的。在王秀兰看来,现在很多企业从名字上就开始给自己戴上各种“光环”,这是老字号企业所没有的。
王秀兰认为,说老字号是一种商业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符号确切。老字号企业是中国历史留下来的文化缩影。过去顾客一进茶庄,如果身上带着雪,肯定会有伙计帮你掸掉,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商业,更是文化。
现在很多人对于张一元的茶叶价格一直不涨颇有微词。王秀兰坚定的表示,并不是价格做不高,每种茶叶制作过程中都包含很多技术。不涨价主要是因为,有企业的“良心”在里面。“市场混乱”最核心还是“价格混乱”,类似于张一元的品牌,认知度到了一定程度,产品是会产生一些附加值,但这些附加值是需要有一个尺度来衡量的。王秀兰也认为现代企业在这方面尚有弥补的空间,不需要去学老字号的经营模式,是要学企业从良心上体贴消费者。王秀兰表示,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社会大环境的把控。政府提供的是宏观环境,作为企业来说要解读好政策,因为这样才可以明确发展方向。在其看来,再有十年,老字号或将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老字号在经营中,也承担起了很多社会责任。
编后:
茶人的单纯坚守
如今的王秀兰,代表的已经不单单是张一元的领导。这个名字本身,已经成为了全国茶叶市场一种权威的代名词。
只要现在国内有跟茶叶有关的事情,王秀兰基本都要出面。这也与她从业40余年来,一直处于又接触产品又接触市场的位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只要有新茶被研发出来,也一定会让王秀来进行品尝,因为她可以对产品市场进行精确的研判。
在商业领域中,老字号的经营与很多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略有不同。因为很多原因和背景所致。对于老字号的企业来说,产品质量对得起消费者会排在经营理念的首位。老字号的品牌的经营,最重要的是诚信与口碑。所以,与动辄营业额就在成百上千亿的现代企业来比,老字号的年销售额有些不值一提。但是,老字号通过百年积淀在消费者心中驻下的印象,现代企业也是望尘莫及的。
对于老字号企业的领导人来说,比起现代的企业家会多出很多单纯与坚守,他们很多都会在自己的领域根深蒂固地扎下去,越做越深。与王秀兰几次接触中便很容易感觉出,过去老茶人的纯洁与简单。王秀兰曾开玩笑地表示,干了茶叶这行其他职业干不了了,因为干茶叶的人“心眼死”。王秀兰也直白地表示,茶叶市场上,消费者心里对价格是没有衡量标准的。所以,茶人做的就是“良心买卖”,如果“做茶人”把自己还当成“喝茶人”,那么,生意做起来就很简单,价格摆在那,由你自己来感受。觉得值,就行,不值,就是昧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