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11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汇天下 缘结一家
——访广东东莞天得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金华
□ 本报记者 安明霞

  中国茶叶,只有团结起来成为一个“大家”,才能快速流通,才能受到消费者青睐,才能最终赢得世界。   ——蔡金华

  东莞,地处珠三角腹地,1小时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是著名的“世界工厂”集聚地。其实,除了这些,东莞茶业在全国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黑茶市场有个说法,黑茶看广东,广东看东莞。有人说,东莞是茶叶人均消费、收藏位居全国之首的城市。而在这个城市之中,诞生了一个新型企业——天得茶业有限公司。

  天得茶业有限公司由广东省东莞市长实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设立,是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单位。长实集团是一家以投资开发为主营业务,涉及地产、星级酒店、物业管理、加工制造、金融、贸易等多元领域的大型民营企业。近日,记者采访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

  记者:公司是哪年设立的?主要经营业务有哪些?

  蔡金华:这可以追溯到5年前天得茶博物馆,当时主要以茶文化展示传播为目的。今年,长实集团将茶产业作为重要的业务发展板块,重新设立了天得茶业有限公司。连锁加盟、收购销售、委托买卖、仓储托管、质押融资是我们的主营业务。

  记者:公司的长期战略目标是什么,并将采取哪些措施去实现呢?

  蔡金华:公司将专注流通服务领域,以打造3000家终端连锁销售服务实体店为战略目标,同时建设茶叶交易服务平台,将公司打造成集茶叶审评鉴定、买卖交易、仓储物流、抵押融资、行情发布、宣传展示、文化传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企业。公司是按照上市企业标准进行打造的。我们将主要实施品牌战略、人才战略、资本战略、文化战略去实现目标。

  记者:很多企业的战略设想很好,在执行上恐怕不一定有具体措施和保障?

  蔡金华:我们的战略必须实现规模和创新才能制胜。建设“产业链网、电子商务网、实体终端网”是我们的重要举措。与茶业同行建立长期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倡导茶为国饮,共同打造民族茶产业。通过集结众多厂商的优质产品,重塑茶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互动式茶叶交易服务平台,实现资源集结,降低供应商销售成本和采购商采购成本,增强茶行业的竞争力,推动茶业整体进步。“天得”是个让茶界同仁尽情施展自己的舞台,所有参与者都是主人。“天得”将长期协助参与者建设自己的营销网络,共同打造中国茶叶流通服务主流品牌。

  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电子商务平台,24小时无障碍跨界营销,打造全球营销网。建设3000家终端连锁销售服务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个性体验服务。

  记者:提到创新,贵公司与其它茶叶企业有何不同?

  蔡金华:“天得”是一个多功能、多模式、多渠道的复合企业,立体化商业模式是其它企业无法比拟的。

  功能强大:以实现茶叶流通消费的经济、安全、快捷、便利为目的,提供茶叶审评鉴定、买卖交易、仓储物流、质押融资、行情发布、宣传展示、文化传播等多项服务功能。

  模式新颖:创新交易模式,采取委托采购、委托销售、委托存管、委托融资、拍卖交易、订单交易、仓单交易、专场交易等多种模式,建设茶叶定价新机制。

  渠道多样:创立统一采购、定点检验、专业仓储、展贸推广、渠道开发、健康体验服务体系,集批发、零售、进出口三大业务体系,建设社区便利店、商业街标准店、大型商超店中店、商业中心旗舰店、茶生活超市、茶养生会所,并开展礼品团购、定制直销等新型渠道,举办茶文化论坛、茶友会、品茗会等活动,多渠道开拓市场。

  记者:众所周知,茶叶市场目前还不算规范,贵公司如何脱颖而出?

  蔡金华:我们将保证质量、明码标价、诚信经营,实施品牌化经营,打造茶叶绿色消费大通道。甄选有资质的优质供货商,自建质检部门和实验室对茶品进行科学监测,确保所有产品都能接受农药残留、微生物、重金属等各项食品安全性项目检测,还配备数十年行业经验的专业人员团队和专家顾问对茶叶品质严格把关,保证所有茶品的感官品质,同时确立SGS、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等国内国际权威机构作为战略合作检测机构,所有经营商品实行物流码跟踪管理,以确保天得茶品符合国家关于食品安全性的各项要求,并以做百年老店的决心,诚信经营,公平买卖。另外,“天得”建有完善的交易规则和管理制度,明码标价,为合作商和消费者奉献优质健康产品,打造茶叶绿色消费大通道。 

  记者:贵公司很多地方都有“茶汇天下”的提法,这是为什么?

  蔡金华:因为茶,中国有了8000万茶农、7万家茶商、十亿消费者。但是,中国茶农的人均收入只有南亚国家的1/15,中国全部茶商的营业收入比不上一家外国企业,中国茶叶人均消费量不及英国的1/5。

  中国茶业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流通问题。据2007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的权威统计,茶叶流通领域的成本高达86%。中国茶叶的总体成本太高,在国际市场越来越缺乏竞争力。凡是稍具规模的茶叶企业,几乎都是从种植基地到加工制造到销售终端“一条龙”建设,典型的农、工、商不分,产品没有标准,业内相互诋毁、茶叶资源浪费、渠道重复建设等问题非常严重。

  中国茶叶,必须摆脱农产的烙印,并分工合作,建立贸易标准和技术标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才能快速流通,才能受到消费者青睐,才能最终赢得世界。真所谓:茶汇天下,缘结一家。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