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1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二十年,见证农资流通行业的改革激荡
2012年中国农资经销商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本报讯 (记者 张番)11月18日,由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主办的“2012年度中国农资经销商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年会是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为庆祝协会成立20周年而举办的大型系列主题活动之一。来自全国各地农资行业的代表,相聚一起,回望农资流通行业20年的改革征程,见证农资流通行业20年的发展足迹,总结经验、梳理思路、辨明方向、汲取力量,再坚定出发、铿锵前行。

  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原党组书记周声涛,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骆琳,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兼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会长顾国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常务理事于培顺,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志刚,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原副主任王如珍,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国家粮食局原局长高铁生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顾国新在大会致辞中特别提出,十八大刚刚结束,在这样的时间和地点召开此次盛会,目的就是让农资人更多地感受到党对“三农”政策的关心、支持,感受到农资人的责任,把好的精神、好的经验发扬光大,希望农资人将20多年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融入到日常的农资经营工作中,进一步落实党的“三农”政策、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中国农资经销商年会一直是“行业的盛会”,农资人借这一平台可以充分交流信息、探求思想共鸣、分享智慧结晶。而今年的农资经销商年会还有更深的纪念意义,即庆祝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成立20周年!

  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在总结20年以来农资行业的发展时指出:20年流通体制的变化改革经历了3个节点——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1998年中央39号文件发布和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成了农资行业20年巨大变化;汇聚了3种力量——政府的力量、行业中介组织的力量和企业的力量,3种力量形成合力,推动着农资行业20年改革变化;最终达到了3个成效——农民的微笑、农业的丰收和企业的增效。这三个变化是20年的结晶。

  对于农资流通行业未来的发展,杨建平提出:“农资行业发展至今,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但是在这种压力下或者是困境之中,才能激发出我们变革的勇气和活力。无论是行业、企业,还是农资人,创造能力和忍耐能力决定着你的生存空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走到别人前面;只有超常忍耐,在严寒的时候,在艰难的时候,才能挺得住,才能走得更远更长。我希望大家坚守阵地,担当责任,勇往直前,明天会更好。”

  年会上,还对2063名“中国农资金禾人物”进行了奖励。据了解,此次评选推出的“中国农资金禾系列人物”涵盖全国农资界各个层面的精英,共评选推出20名“中国农资金禾功勋人物”,他们在农资流通行业工作了至少30年、为行业发展和企业改革做出了卓越贡献;评选推出了30名“中国农资金禾特殊贡献人物”,他们为促进中国农资流通业改革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评选推出了64名“中国农资彩禾人物”,是农资界半边天的优秀代表,都是在农资流通行业工作20年以上的杰出女性;评选推出的60名“中国农资青禾人物”,是行业的新星,未来的希望;评选推出了172名“中国农资丹心人物”,他们从事农资流通工作都满了20年,在基层至少工作了5年,是基层经销商的典型代表;另有1996名“农资服务奉献荣誉奖章”获得者,他们代表了至少将20年宝贵年华奉献于农资行业,不求名利、无怨无悔的广大农资人队伍。

  金禾功勋人物代表河北金桥农资有限公司苏东桥对记者说:“1999年3月19日,温家宝总理到我们公司视察后讲了一番话,他说,‘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做好农资供应工作,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帮助农民致富,一定要保证产品质量、保证需要’。这句话激励着我坚守农资基层,无怨无悔。”贵州开磷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廖慧作为彩禾人物的代表,表达了对事业和家的双重责任。她说:“心在哪里,爱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青禾人物代表庆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曹利铭从前辈的经验中走出自己的道路:成功并不简单,做事先做人,做好人必然就做好了事。

  会上,中国农资流通协会还隆重推出了其研究性精品报告——《2011年度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发展报告》,进行了现场首发;并向社会公布了“2011年度中国农资流通企业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0名)”,以更好地展现企业形象,树立行业龙头。

  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审计署、外交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市场学会等部门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华合作时报》等媒体对大会进行了采访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