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三十多年前读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后,便没有中断过对这五千字旷世奇文的揣摩咀嚼,但是,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这个深奥莫测的古老哲学殿堂面前,为自己始终是个小学生、门外汉而汗颜不已,即便是学有所获,也是皮毛而已。
孔子与老子是同时代人,孔子大约小于老子20岁,他曾经多次登门求教于老子,他之所以成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与早年受教于老子是分不开的。《道德经》蕴含的精深哲理,贯穿于我国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领域。治世者从中得治世之道,养生者从中得全生之理;兵家用以得玄机止戈为武,道家凭其立根基独树一帜。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越来越显示出《道德经》的广泛适用性,也越来越使人们感到它的深奥价值了。
我乃凡夫俗子,涉深难进,面奥迷茫,只能由浅入深,从中获益。有些名言警句,我以为足以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与座右铭。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说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就是遇事要知道满足,就不会因为贪婪而受到侮辱;遇事晓得适可而止,就不会蒙受危险。“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就是说,过错莫大于欲望膨胀,祸害莫大于不知道满足,凶险莫大于欲望放纵。所以,知道满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是辩证关系,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局。还可以这样去理解:当你享受快乐美满的时候,可能潜伏着痛苦与坎坷;当你蒙受磨难的时候,兴许顺畅与快乐就要到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即是真实的话,不一定美妙动听;词藻华美的言辞,往往是不真实的。在做人修德养性上,老子还提醒我们,海纳百川,“为天下溪”;正己化民,“为天下式”,富贵不矜,“为天下谷”,与世无争。《道德经》的智慧精髓深奥绵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老子的学说文脉发源于两千五百多年以前,然而,流淌至今仍然奔腾不息,为我们增加了无穷的智慧与德养,使我们在保持健康和心理环境上有了智慧之源、立身之本。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道德经》时指出:“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为《道德经》“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美国学者蒲克明预言未来“《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它之所以受到世人如此重视、如此高的评价,因为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最系统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学”。作为华夏子孙,应当为我们拥有这一文化道德深潭而骄傲。所以,我们要珍爱它、研习它、传承它,一经与它“相识”并且在它的学说里得到了教益,就不可以让它在我们身边搁置“沉睡”;倘若是读书之人,遍读典籍、饱览群书,而却与它“缘悭一面”,那便是读书人的莫大悲哀了。一经有了它,不能束之高阁而使其灰尘蒙面、随便扔放而使其页卷皮脏,应当把它视为“千钟粟”来饱尝、“黄金屋”来享受,让它经常与我们在一起,相伴我们的生活起居、伴随我们的工作学习,常置床边案头,“荣华富贵”从中取,文明理智赖其求,润身保德,正言规行,走好自己的人生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