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品质基本核心要素是“色、香、味、形、效”,从茶业的产业链上看,影响或决定茶叶品质核心要素的环节至少有7个:茶树品种、生长地域、种植管理、当年气候、制作工艺、储运方式、冲泡方法。对于一杯好茶,这7个环节都很重要,一个不能少。
其实,这7个环节的内容和含义并不深奥,更不难理解。我们只讨论这7个环节中被忽视,甚至被破坏的现象。
先说茶树品种。茶树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会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中依时间而自我变化和自我适应,这就形成了各个历史茶区的“土茶树”。对于历史名优茶,我们应该充分尊重自然的选择,尽量减少人为干预。现实中大肆砍伐土茶树,代之以人工培育的新品种茶树的做法必须受到批判。当然,我们不是完全拒绝茶树品种的改良,中国有过经典的案例,培育出来茶树新品种,并能找到适合新品种茶树的移植地域,需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再说生长地域。历史名优茶都在时间长河里形成了自己核心的生长地域,包括特有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也只有核心地域生长的茶树才形成了历史名优茶的独有风味和品质,从而积累了名优茶的历史声誉。但是,为了“傍大款”而随意地、无限制地扩大种植区域是不可取的,这种透支历史的短视行为会造成什么长远的后果呢?
茶园的种植管理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在需要注意的是,应该保持茶园及其环境中的植物多样性,给茶树一个舒适的“家”。需要警惕和整治的是,化肥的无节制使用和有毒农药的无监管使用,这个问题不仅影响了茶叶品质,甚至已经威胁到了茶叶饮用的安全性。茶叶本是健康之物,如果变成了有毒之物,茶产业后果怎堪设想?
各种茶叶制作工艺的形成当属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所有历史名优茶的名字本身就包含了两个要素:地名和工艺。这真是天、地、人三者完美有奇妙的结合。我们承认,茶叶的传统制作工艺的确是个技术活和体力活,劳动量大,生产效率低。我们改进制茶工艺,或研发制茶机具,首先和必须要持有一颗对天、对地、对先人的敬畏之心,不仅要慎重,而且要严谨,同时要讲究科学。切莫以为我们比先人聪明很多、我们的智慧超过先人很多。一句“看茶制茶”,其中多少玄机?
作为茶叶生产者,我们过去忽视了茶叶的储运方式和冲泡方法,而把这两个环节简单地交给了消费者。而事实上,消费者对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大都缺乏基本知识。消费者买到了茶叶,可能送给亲友,还可能在亲友之间几次转送,在消费终点也不可能一次喝完,消费者对茶叶的储运不当,茶叶品质就大打折扣,严重时,可能无法饮用了。最后的环节是茶叶的冲泡方法,专业者说“好茶是三分茶七分泡”。
我们的茶叶生产企业,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入手解决最后两个环节的问题。一是改进茶叶包装,尽量降低茶叶的储运要求。二是附上通俗易懂、让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产品说明书,甚至可以附送特别的茶具。三是大面积普及茶叶的基本知识。
一杯好茶,就这样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