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11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十里茶香 今夜无眠

□ 赵 洪

  我十分喜爱喝茶,可就是不懂茶。不论花茶、绿茶、红茶等都来者不拒,喝下去从未细细品味过,也不深究茶的起源和文化,就是一种饮料罢了。但每天都离不开它,上班喝,写作喝,看书也喝。茶的档次也未计较过,有什么就喝什么。但这次到茶区的采风却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回来的当晚,我感觉到了十里茶香的味道,彻夜未眠。

  趁着这份兴奋劲儿,慢慢回忆过去三日的采风,我倍感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并深深地爱上了这方热土。黔北青山绿水,低纬度,高海拔,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贵州也是我国最大的茶原料供应省,所供原料有相当数量被加工成龙井、碧螺春等名茶在市场上销售,其口感、香气、外形甚至胜过某些原产地的名茶。我对此深感疑惑:为什么不打造自己的品牌,自己加工生产呢?带着疑惑,我来到了湄潭茶叶种植基地、茶产业加工厂及凤冈、务川、正安等地。

  所到之处,茶叶飘香,只见满山的茶树,郁郁葱葱,一派茫茫无垠的绿色世界。那溢满身心的绿,让人心旷神怡。以后,每当看着茶叶在明亮色翠的汤中翻腾起舞,嗅到一阵阵清香,仿佛我已置身于那绿色苍苍的山中了。花的事业不用说是美丽的,叶的事业也是美丽的,恐怕要数茶人更能够体会了。他们所做的,正是把山水的精华带到人世间让人欣赏。我们看出了各县领导对发展茶产业的重视和热情,茶园面积、产量指标、经济投入和优惠政策、激励措施和引进外资等,各县都掀起了大力发展茶产业的高潮。

  如今,湄潭建起的“天下第一壶”获得了吉尼斯纪录;凤冈有了“古夷州老茶馆”、仙人岭的“茶圣陆羽”塑像;务川有茶道活化石“大树茶”;正安引进的安吉白茶都各有特色……这样的茶文化,非一日之功所能形成的。如同泡茶,需要慢慢地浸泡。水温低了,不能完全浸泡出茶道味道。沸水泡茶,短时间内就挤尽了茶道所有。最适合的是70度水温,没有沸腾的急促和催迫,慢慢地融,细细地浸。因此,只有在生活的磨砺中产生的文化才能恒久。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也是品不到人生的浓香。

  我爱喝茶,说行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至今仍不敢称“品”而只敢称“喝”,因为我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嗅得出茶的清香。我最喜欢在一个寂寞的夜晚,泡上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或看落叶飘零,或听雨打窗棂,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轻晃手中茶杯,看着茶叶忽上忽下,沉沉浮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位置。这不是正像我们所去的黔北几个产茶县,他们正是在不断地改变策略,力求找到最好的突破口。

  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我在这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这不是一种超然的生命吗?我时常在想,打造一个名牌,开拓一个市场,看它能否经得起长时间的冲泡?成功或者失败,都有许多的哲理蕴藏在这杯里了。如今,黔北茶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头,可否正如这杯中茶?希望从这里起飞,就需要许多人的努力,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文人墨客生花的妙笔,原生态的茶产业文化,高品质、无污染的茶叶质量,汇聚到一起浸泡,一起云卷云舒,一起沉沉浮浮。相信,这样的成功路在不久的将来会云开雾散,一并带动黔北乃至贵州整个农业经济的大发展。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