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易购正是凭借着高频率的价格战成功在第二季度以9.4%的市场份额超过占据市场6.7%的亚马逊中国成为亚军。
在一般情况下,连锁超市的经营商品比市价要低5%~10%,否则,就说明你的优势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在积极推广的“农超对接”等措施,也为平价经营或廉价经营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为家电连锁巨头苏宁电器在电子商务方面的重头戏,2010年上线的苏宁易购终于在2012年火起来了。
尽管这次出名多少要归功于8月15日那场盛况空前的电商价格战,但对于从线下走到线上的苏宁易购而言,在今年的确有所收获。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互联网核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苏宁易购月度订单量复合增长率达到18.7%,超过京东商城的16.4%,天猫的7.5%,成为增速最快B2C电子商务网站前三强。苏宁电器董事会秘书任峻曾透露,2012年苏宁易购的销售目标是200亿保底,冲刺300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宁易购可没少下功夫。
价格战“逆袭”
与京东商城当年通过价格战成名于3C市场一样,苏宁易购今年的发力也同样瞄上了价格战。
4月16日,苏宁易购打响主题为“击穿全网底价,何必东比西淘”的全网底价日活动,至此掀开了今年第一轮大规模电商价格战的序幕。
面对苏宁易购主动挑起的“全网降价”战,当当、国美电器城随即响应。令人诧异的是,向来不畏惧价格战的京东商城却表现的相当淡定。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京东商城谋划再次IPO的时候,苏宁易购此时祭出价格战,甚至持久战姿态,对京东商城的IPO影响不可小觑。
打响价格战第一轮之后,苏宁易购并没有就此罢手。随后它宣布,从5月份开始,每个月18日苏宁易购都将启动促销活动。
在京东商城6月18日店庆日当天,苏宁易购与当当、易讯、库巴等网站相继推出针对京东商城店庆的重磅活动,对京东商城进行“集体围剿”,迫使以“价格屠夫”上位的京东商城失守6·18。
对此,艾瑞网分析师丁佳琪表示,今年第二季度价格战打得特别厉害,各家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态度非常明显。苏宁易购正是凭借高频率的价格战成功在第二季度以9.4%的市场份额超过占据市场6.7%的亚马逊中国成为亚军,排在占据50.2%市场份额的京东商城后面。
如果说这两拨群体性参与的价格战是对京东商城IPO计划的搅局,还能让刘强东气定神闲。今年8月份,苏宁筹集了近130亿元资金重点发展线上业务的消息终于让刘强东坐不住了。
8月13日晚上,刘强东在微博上写下:“今晚,莫名其妙的兴奋”。第二天,刘强东宣布要和国美苏宁开打价格战。
刘强东的约战微博一出,苏宁易购执行副总裁李斌迅速回应。一场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电商价格战就此开打。
在此期间,刘强东直言不讳“本次价格战主要针对苏宁”。
尽管价格战的过程和结果备受诟病,但有业内人士指出,苏宁易购与京东商城的这场大战,与其说是一场价格战,倒不如说是精心策划的营销战。
有数据显示,苏宁易购此前访问量大约仅为京东商城的1/7,但战后其访问量迅速升至京东商城的1/3左右。
并购“增肥”
在电子商务研究员鲁振旺看来,苏宁目前的“大跃进”式地增长主要靠促销,将促销形式做成了常态。
好在苏宁易购会做的不仅是主动挑起价格战。
以电器产品起家的苏宁易购自上线以来不断试图摆脱电器专业销售网站的束缚。
数据显示,苏宁易购自2010年初上线以来,从最初的经营品类3C、家电延伸至图书、百货、日用品、金融产品、虚拟产品等,目前SKU(库存量单位)数量已达100万,今年年底SKU数量将会达到150万。
这样的数据也证实了李斌“未来苏宁易购将向全品类扩展,今年的目标是将家电和3C类的市场拿下”的战略。
对于如何实现全品类扩张,今年年初业内就有消息称,跨业并购是苏宁易购在今年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计划,苏宁易购会通过并购来迅速跻身这个行业前列。300亿元销售额中至少有100亿元将来自被并购的网站。
今年7月中旬,苏宁易购方面终于找到了第一个合适的并购对象——国内最大的母婴电商网站红孩子。
“苏宁易购的财务人员已经进驻红孩子近一个月了,双方的合作正处于审计核算阶段,一旦核算出具体报价,应该就会正式对外公布。”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电子商务业内人士当时告诉记者。
两个多月后,苏宁易购终于开口,宣布耗资6600万美元并购红孩子。苏宁易购执行副总裁李斌表示,苏宁的投资并购是基于经营而非资本的考虑,并购红孩子看重的是红孩子的运营团队与运营经验。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家电业的毛利已经很薄,苏宁易购想要有新的增长,必然要开拓新用户群体。而红孩子主要受众群是女性用户,与苏宁易购男性为主的用户特点形成补充。
不过对于苏宁易购而言,快速扩大规模的路子也不局限于并购。
有报道称,苏宁易购已经在与几家垂直电商接触,合作的形式也不仅限于完全收购。化妆品网站乐蜂网CEO李静和服装类电商凡客诚品CEO陈年在价格战期间曾先后访问苏宁南京总部。
与此同时,百丽旗下优购网CMO徐雷在微博上表示苏宁易购在等优购网战略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