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穿越城市,还是行走乡村,一双绿色的大手,高擎着一枚红色的钱币,这代表着合作金融的信合社徽总在我的眼前闪亮,我心中的信合情结油然而生,那些温暖的信合记忆如同涨潮的春汛从记忆深处流淌而来。
父亲珍藏着一本暗红色的信用合作社社员股金证。上世纪50年代初期,刚组建信用合作社时,父亲在村里带头入股,每股2元,父亲共入了3股。后来信用社改革,清退老股金,父亲舍不得交出那本记录着信用社成长历史的老股金证,经过多次申请恳求,终于得以保留。后来父亲告诉我,这本股金证是他参加信用社工作的人生存折,储存着他对信合工作的热爱,见证着他是组建信用合作社的发起社员之一,是千金难买的荣誉哟!
父亲在信用社一直做信贷工作,从最初向农户发放几角、几元钱购买生产用具到发放几十、几百元钱发展生产,再到发放几千、几万元钱从事多种经营,父亲总是肩挎一个黑色的挎包,长年累月、乐此不疲地为农民服务,当地的农民朋友都称他“财神爷”,父亲为这个称呼自豪地工作着。
1993年2月,我考进了信用分社当会计,在办理一笔笔存贷业务时,我从客户赞许的目光和满意的笑容里感受到了父亲对信合的那份热爱。工作之余,我开始提笔写信合人、信合事、信合情,被鼓舞的写作热情日益高涨,新闻通讯、诗歌散文陆续发表在多家媒体上。
1996年10月,在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正式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的重要改革期间,我从基层调到了联社专门从事宣传工作。
那年,父亲也刚好年满六十告老还乡。在退休欢送会上,父亲深情地说,我在信用社当了大半辈子的“财神爷”,最欣慰的是帮助乡亲们发展了生产、创办了副业、搞活了经营、走上了致富的路子,我这“财神爷”当得光荣啊!
一晃,十五个年头过去了,农村信用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算盘到电脑,从存折到银行卡,从本地联网到全国通存通兑,从人行、银监管理到组建省联社,从租房办公到信合大厦……农村信用社如同浴火凤凰,在改革发展中实现了一次次跨越,创造了一个个辉煌。信合飞速的发展和进步激励着我勤奋笔耕,农村喜人的变化和发展振奋着我放歌信合。
让我永远铭记的是,2008年的秋天,在云南省联社大理办事处和鹤庆县农村信用联社的大力支持下,我得以将发表的近百篇新闻通讯、诗歌散文汇编成册,书名为《放歌信合》,终于圆了自己为之向往的“文学梦”。这是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系统首部员工作品集,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赞许和好评。
父亲退休后,习惯了东家串串门,西家聊聊家常,常和乡亲们说:“有困难了就找信用社帮忙;赚钱了把闲钱存进信用社。”如今已七十多岁的父亲还乐呵呵地当着乡亲们的“编外财神爷”。
在中国农村信用社迎来建社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鹤庆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办公大楼也即将竣工,这激动人心的信合喜讯,真该早点回乡让乐于当一辈子“财神爷”的老父亲一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