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中国人对红茶最初的了解,恐怕还是从英国的下午茶开始的。英国人喝着中国的红茶,慢慢地也有了自己的茶文化。 “茶壶送进书房来时,房间里立即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一杯茶落肚后,整个身心得到了极好的慰藉。绵绵细雨中散步归来,一杯热茶所提供的温馨美妙得难以形容。”吉辛在《四季随笔》里的这一段话,算是写出了下午茶的味道。
本最早就是在中国创制的红茶又借着咖啡馆,小布尔乔亚的生活方式在中国慢慢流行起来。国人的目光又开始落回在红茶之上。
说起中国的红茶,独特的工夫红茶、小种红茶与国外产的CTC红茶有着太多风格的迥异。祁门红茶又是其中的翘楚。
作为唯一入选“中国十大名茶”的红茶,祁红自清末创制成功,便迅速受到欢迎,各茶厂相继仿效,纷纷“弃绿改红”,祁门迅速成为红茶之乡。光绪年末至民国初年,为祁红贸易的最鼎盛期,“头批满堆,即择吉日良辰,鸣炮奏乐,大宴茶师及工人,匀堆成箱后,即抽茶样一箱,派水客送样至汉口。汉口茶栈大开中门迎水客,并设宴款待,仪式非常隆重。”这是一位老茶人对当年祁红兴盛往事的回忆。祁红享受了高官走中门的尊荣,其身份之显耀,可见一斑。当年民间评价祁红,亦有“一品官,二品茶”的说法。特别是1915年,祁门红茶获得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大奖章和金质奖章。
祁红有着太多的历史荣耀。这几年红茶的兴起,人们又开始记起当年征服欧洲王室,卖出360两白银一担天价的祁红。
祁红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红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以其独特的祁门香闻名于世。世上也只有这种茶,以其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种茶香。
祁门,于唐永泰二年(766年)建县,属古徽州一府六县。坐标E117°5’,N29°55’,位于黄山西脉森林馥郁的丘陵盆谷之中。“九山半水半分田”说的便是祁门。就是祁门这片不大的土地,却机缘巧合地汇聚一切优良的条件,酝酿出了这传世的祁门香。
来到祁门的时候,正好下了点小雨,天有点阴。周围的群山都隐匿于雾气之中,看不大真切。配上青瓦白墙的房屋,潺潺的小河,木板搭制的桥梁,一派典型的徽州风光。
看着这氤氲的雾气,“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说法看来果不虚传。随行的一位茶农告诉我,祁门这地方一年到头都不会特别冷或者特别热,气候比较温和。而且全年的降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无霜期平均在232天。茶树喜欢湿气高的环境,这里的茶树受雾露滋润,茶芽蕴藏丰富茶汁,叶质柔软,幼嫩而清香。而且,因为茶树喜欢散光,这里的茶园多分布在山谷之中,周围的山坡多树,可以遮阴。而这漫天的云雾,正好可以起到减弱日光直射的强度。所以,祁红香气馥郁,汁液醇厚但不涩,这云雾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爬上了茶园的一个山头上,此时的雾气已经淡开来。放眼望去,连绵不绝小山头整齐的全是茶树,形成类似梯田的模样,山头的间隙是一片片的油菜花田。四月末的时间,油菜花开得正灿烂。明暗交错的绿,加上整片整片的明黄,像是浓墨重彩的油画。原来徽州不光是烟雨水墨,还有这般的明亮鲜艳。
祁门这地方的土壤多为黄土和红黄土,pH值大约在5~6之间。这种土土质肥厚,结构良好,通气性、透气性和保水性均较佳。酸度也正好适合,水分也比较充足。很是适合茶树的生长。
茶农告诉我们,祁门槠叶种是当地的特色茶种。 “槠叶种的鲜叶是最为适合用来加工祁红的了,加工出来的祁红,滋味、香气都是顶尖的。所以,槠叶种也被叫作祁门种。”我看着这棵貌似平常的茶树,不仅惊讶还有这般奥秘。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茶树树种,想来,祁门红茶这天时地利一一全占据了。
来到祁门,自然要尝尝今年新出的祁红。用的就是一套寻常的白瓷茶具,却也显得几分雅致。这时已是午后,天也转晴,有几缕阳光透过窗户,正好射在白瓷品茗杯上,显得品茗小杯很是剔透。茶艺师用茶则细细地从一个密封罐里取了一些茶,放在茶荷里让我们观赏,顿时,空气中便似沁入了淡淡的兰花香。我细细看去,这干茶条索十分匀齐紧结,乌黑油润泛光,精致秀美的金毫看上去尤其让人喜爱。果然,问及茶艺师,这是一款级别为“国礼级”的高档春茶。
温完了盏,把茶投入盖碗中,轻轻摇了几下香。茶艺师把盖碗递到我面前,让我闻下茶香。我刚一揭开盖,香气顿时扑面而来,与刚才干茶有所不同,现在的香气更像玫瑰的味道。第一泡茶出汤了,我迎着光仔细一看,汤色红艳、明亮。白瓷杯壁的边缘有一道很明显的黄金圈。再嗅一嗅,此时的香气变得有些偏甜,带着类似苹果的果香味。轻轻呡上一口,让茶汤滑过整个舌头,顿时整个口腔都充满了芬芳,滋味重而不苦涩,却让你实实地感受了茶汤里的分量。“真是好茶!”我不禁夸赞道,“绝对是我喝过的最好的祁红。”
喝完这泡茶,茶艺师又让我们闻冷后叶底的香气。她告诉我,审评时不光有热嗅,温嗅,还要有冷嗅。“不好的茶冷了之后就没有什么香气了。”我一闻这叶底,香气还很明显,只是又变的更贴近于兰花香了一些。我跟茶艺师说我了我对这茶香气的感受,她笑道:“祁门香本来就很复杂,似花似果又似蜜糖香,有兰花的香气,又有玫瑰的味道。要不然也不会单单给这种香起名叫祁门香了。”
细细品着这茶,我不禁感叹,这祁红能在19世纪一经问世就蜚声海外,成为王室的御用珍品,的确有它的独特之处。 经过十三道工序层层历练之后,汤色红艳却依然明亮,尤其是这香气浓而不烈,又能真真撑得起“馥郁”二字。难怪讲究风度的英国人,能够深深爱上它。
茶也喝过不少,论风格之优雅当以祁红为最。想来人这一生,也应该像这祁门红茶一般,经过岁月的打磨、生活的历练,青涩褪尽,却不因磨难而沉重,乃是在成熟中仍保留一份云淡风轻、一份长风明月自留心间的风雅情怀。
也许,所有的找寻,所有的一生痴绝,都凝在这一杯茶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