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专注服务 行业先锋
——供销合作社社团组织发展十年成就综述
□ 本报记者 陆 璐

  热闹的国庆刚过,河北省唐山市又出现了新一轮热闹场面。10月18日,由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中国食用菌协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蜂产品协会、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与唐山市政府合作举办的中国现代农业商品博览会暨第五届唐山农产品展示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隆重举行,短短5天时间内,总投资124.3亿元的18个项目签约,391家企业到会展示展销,152家采购商现场采购,近20万市民到会参观。

  如唐山“农交会”一样,这些年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主办了越来越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品牌活动,像廊坊农博会、牡丹江黑木耳节、陕西苹果节、“小蘑菇新农村行动”系列活动、茶文化节和国际茶博会、国际果蔬展等,为农民、合作社和企业提供了对接市场的大平台、大舞台。

  自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积极顺应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的新形势,高度重视社团组织发展,积极推动传统业务领域和各类涉农行业协会的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协会数量稳步发展。

  截至目前,全系统主管、领办各类社团组织1.6万个,其中各类行业协会1.5万个,较2004年底的5846个,增长了2.56倍;会员数由2004年底的84万个增长到268万个,增长了3.19倍。特别是总社主管的中国棉花协会、中国食用菌协会、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蜂产品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中国日用杂品流通协会、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中国棉麻流通经济研究会、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中国东盟农资商会等14家社团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实现了快速发展。2011年,总社社团共发展会员1558家,比上年增长8.52%,总数已达19851家,分支机构总数已达70家,一些主管协会会员的年营业额占全行业经济总量的70%以上。截至2011年底,总社社团资产总额6665.96万元,净资产5545.95万元,实现收入3028.9万元,会员数量进一步增长,会员结构不断优化,行业覆盖面越来越宽,公信力高,得到了会员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出自身的价值。


政策助力 发展提速

  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艰难阶段,总社将发展社团组织作为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2002年,总社专门成立调研组,对行业协会进行了大量调研、解剖、分析,理清了发展思路,对总社主管的10家全国性行业协会进行了改革,充实了干部队伍,给予了资金支持,理顺了管理体制,增强了服务功能。

  十年来,政策环境对行业协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支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指出,要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36号),要求行业协会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坚持政会分开,坚持统筹协调,坚持依法监管,加快行业协会实现依法设立、民主管理、行为规范、自律发展。

  正是在政策环境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这一年可以说是系统社团工作的强力推动之年。2009年4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全面总结近年来协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做好行业协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协会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同年11月,国务院出台了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最重要的40号文件,文件中对系统行业协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加强供销合作社行业协会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强化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推动行业诚信建设;二是推进协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三是强化协会服务,要在农资、棉花、茶叶、果品、食用菌、蜂产品、畜产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等传统优势领域, 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在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产品标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随后,总社印发了《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社团自身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加强社团组织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

  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十年的坚持与拓展,十年的探索与创新,全系统社团工作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在行业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今年以来,系统社团更将品牌建设提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行业协会对产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影响力显著提升,形成一批行业高度关注、服务功能完备,在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中成果突出的行业协会品牌;全系统各类展会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一批功能定位准确、营销效果明显,具有高参与度、高影响力的展会品牌。


搭建平台 提升服务

  十年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通过规模的扩大,在行业中的代表性不断增强,行业话语权增强。中国棉花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打破行业上下游界限,面向整个产业链发展会员,会员的年营业额占全行业经济总量的70%以上;浙江省农资流通协会的会员单位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和主要农资经营企业,会员的农资经营量占全省总经营量的90%以上;吉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指导全省所有市县和乡镇全部成立了同类协会,省、市、县、乡四级组织网络基本形成。

  各级行业协会积极争取政府授权,参与一系列关系行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有效维护了行业和企业利益。2008年金融危机给棉业纺织业带来前所未有困难,中国棉花协会勇为行业代言,积极协调、实地调查后及时向国务院反映情况,促成有关部门提早安排对新疆棉收储工作,保障了100万吨、近40%的新疆棉顺利收储,同时,还通过参与国家发改委启动的国家棉花调控会商联席会议,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调控政策建议,多数得到采纳。

  随着规模的扩大,系统各行业协会还不断完善网站、刊物等基础性信息服务,启动、开展了一批专业化、深层次信息服务项目,信息服务逐步深入。农资流通协会开发的《全国农资市场监测信息系统》目前已正式运行,启动了15个主要化肥品种的价格发布。茶叶流通协会推出了茶叶价格指数,并首次发布了年度行业发展报告。果品流通协会全年召开各类果品产销形势和市场价格分析会17次,向全行业发布收购指导价格,维护了市场的稳定。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将着力把创办的“三农”门户网站“谷雨网”打造成“三农”资讯平台、法律服务平台、农产品价格指数平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中国棉花协会主办的中国棉花信息网,目前已成为棉花产业最权威的信息类网站之一。

  此外,各级行业协会普遍加大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并启动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初步建立起了适合行业特点的培训体系。其中,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仅2008年就举办茶艺师、茶叶加工工等培训班33期,培训学员1100多人。西安市农民经纪人协会成立3年来,共组织实施了60多期农民经纪人培训班,培训农民经纪人13000多名,其中,8200多人获得了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此外,中国食用菌协会等还接受政府委托,定期开展对外援教和培训工作。

  各协会在各自领域表现活跃,不仅促进了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得到业内的认可和支持,还引起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关注。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主办的国产磷复肥产销会、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国际果蔬展览会、国际羊绒博览会等,已成为企业产品展示、产销对接和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2008年,中国东盟农资商会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迈出重要一步。总社主管的多家行业协会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或行业组织建立了工作联系,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搭建了服务平台。

  在一系列服务功能的提升下,系统社团组织在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供销合作经济学会组织编撰的《中国供销合作社60年发展历程》得到总社领导的高度肯定和系统的一致认可。中国棉麻流通经济研究会密切关注金融危机影响下棉花纺织行业的发展态势,进行跟踪研究,开展“充分利用WTO规则,促进我国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课题研究,并提出“关于研究制定我国棉花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研究会撰写的《充分利用WTO规则,促进我国棉花产业健康发展》课题报告得到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为有关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领军行业 联合发展

  十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各类行业协会覆盖面逐步扩大,从农资等少数行业向棉花、食用菌、果品、茶叶、蜂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等多个行业发展;从单纯的流通领域向生产、加工、科技、信息等多领域延伸;会员结构也从以系统内为主向系统内外均衡发展转变。

  行业协会正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棉花协会已完成了“中国棉花”证明商标的注册,并正式推广打造行业品牌,提升我国棉花、棉制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食用菌协会为提高食用菌生产整体水平、加快产业升级,建立了3家工厂化生产和1家标准化生产试点。畜产品流通协会针对牧民盲目进行品种改良,造成山羊绒普遍变粗的问题,在全国开展了优质品种标准化饲养经营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各地行业协会大力推广新标准、新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河北、黑龙江、江苏、安徽、湖南、新疆等地的行业协会积极引导会员采用新标准、新技术,在棉花、果品、茶叶、烟叶、食用菌等产业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促进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变。其中,南京市果品行业协会引导会员创建了10个规模化果品基地,基地面积近10万亩,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多数果农的年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

  协会的分支机构建设也取得了新进展。农资、棉花、果品、茶叶、食用菌、蜂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等行业组建协会或分会,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积极领办、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县以下供销合作社行业协会积极介入农业生产领域,组建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并以协会的形式指导规范生产标准,联合经纪人开拓市场。青海省农畜产品营销协会在全省农畜产品相对集中的市、县设立了16个专业分会,发展会员1200多个,带动畜产品经纪人5600多人,成为集养殖、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省最大的农畜产品协会。

  各协会积极争取国家标准委等政府部门的委托授权,先后制定了蜂产品、茶叶和烟花爆竹仓库等多个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了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提前介入、主动参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农药管理条例》等重要政策法规的起草、修订,提出的增设农资经营准入门槛,以及反对有关部门对肥料进行登记管理、对农药实行经营许可等意见均得到采纳,切实维护了系统和行业利益。中国蜂产品协会完成蜂王浆国家标准的任务,召开全国和国际蜂产品标准化工作会议,完成7至8项国家标准化项目;中国日用杂品流通协会完成了《烟花爆竹批发仓库建设标准》和《食品加工机械安全和卫生要求》的编制工作;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完成了《农村社区商业设施设置要求》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争取行业话语权。食用菌、茶叶、再生和畜产品等协会也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修改。

  在逐步发挥在行业内的带动能力和话语能力的同时,各行业协会积极建立行业自律制度。上海、江苏、重庆、沈阳、广州等地的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相继制订了行业警示制度、行业行为公约等自律性管理规章,对不守诚信的会员企业采取公开曝光、降低信用等级等措施,有效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为加快棉花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棉花协会在出台国际贸易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动了国内贸易规则的制订。农资、棉花、蜂产品行业协会坚持开展“行业诚信商店”、“诚信建设示范企业”等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广诚信经营理念,提升了行业形象和诚信经营水平。 

  随着发展的推进,社团组织也在不断地规范内部治理。总社主管的各协会实行了按岗定酬、绩效考核等激励机制,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各协会领导班子中的企业负责人比例增加,结构更加合理;食用菌、农资、茶叶等协会还根据岗位需要,面向社会选聘了一批专业人才,充实了秘书处工作力量。2010年,在民政部开展的首次全国行业协会评估中,总社有5家协会被评为3A以上等级,其中,棉花协会被评为5A级。

  此外,中国蜂产品协会、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等一批协会被商务部、国资委纳入全国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单位,各试点协会结合行业特点,研究制定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认真开展会员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目前共推荐了100多家会员企业进入国家级信用平台,有力促进了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近年来,总社尤其倡导协会间的联合合作,不断探索总社和地方各级协会联合的新机制,以形成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2009年,农资流通协会通过建立“全国农资协会协作体”,增强与地方协会的互动,搭建全国农资协会服务网络;茶叶流通协会通过建立全国茶叶行业协会联席会,加强了与地方协会的业务协作;农产品经纪人协会通过与地方协会联合发展会员的机制,有效整合了各地会员资源。

  回顾十年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的改革发展历程,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为农服务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开放办会,始终坚持加强自身建设。行业协会已成为供销合作社延伸服务的平台、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成为供销合作社整合为农服务资源、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根本途径,成为供销合作社深化自身改革、加快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迫切需要。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