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政策透明
企业操作有难度
根据氮肥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前8个月我国化肥总产量为5065万吨(折纯,下同),同比增长13.8%。其中尿素产量2053万吨,同比增长14.5%;磷酸二铵产量897万吨,同比增长8.2%。在化肥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化肥出口量却出现了下降。据统计,1—8月化肥累计出口772.6万吨,同比下降17.9%;其中尿素出口量134.2万吨,同比小幅下降7.6%;磷酸二铵186万吨,同比下降了12.5%;磷酸一铵出口同比则下降了38.5%。
产量的增加和出口量的下降对于国内产能过剩的化肥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面对当前的出口关税政策,企业更多的是无奈。山东联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销售公司总经理孙德亮认为目前的关税政策对于化肥企业的发展并不利。他说:“由于设出口窗口期较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灵活性。以尿素为例,在仅有的4个月出口窗口期期间,各个企业一切都以出口为主,竞相集港出口,致使港口货满为患,货还未出去,竞争已经开始,这样就给了外商杀价的机会。”
浙江省农资集团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浩也同样认为,目前我国的化肥出口关税政策并不稳定,由于设有出口窗口期,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外商看准了时机,在高关税期国内不能出口时,外商通过炒作拉高国际价格,使得国内贸易商一致看好出口预期,大肆集港,而在迎来低关税期时,国内港口往往已经爆满,国际买家也看到了这一点,国际价格相应地便开始大幅回落。这样以来,无论是贸易商还是生产厂家都没有从出口得利,反而让外商占了便宜。
的确如此。以尿素为例,在今年春季用肥市场结束后,国际尿素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中国小颗粒尿素价格最高涨至515美元/吨,国内贸易商坚决看好今年出口市场,积极与厂家签订集港合同提前集港,国内尿素价格一时也被拉高至2450元/吨,市场热情高涨,尿素供需一时竟显“紧张”。但好景不长,进入5月中旬以后,国际尿素价格却出现下跌走势,直至出口窗口期开启之前,中国小颗粒尿素离岸价已经跌破400美元/吨,在出口窗口期内,中国尿素的成交价维持在380—390美元/吨,也就是说提前集港的尿素贸易企业在今年“尿素行情大好”的形势下,最终只能以亏损收场。真可谓市场难得“红火”了一把,商家陪着看了热闹,却什么也没捞着。
行业需要持续发展
关税政策从严不会变
从近3年连续的化肥出口关税政策可以看出,化肥出口关税呈现“从严”趋势。以尿素为例,2010年尿素的基准价为2300元/吨,而2011年,在原料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尿素的出口基准价降至2100元/吨,虽然明确2012年尿素的出口基准价不含税,但对重钙、其、氮磷二元肥、小包装肥料却开始实行淡旺季差别化出口关税政策;另外,从淡旺季划分来看,2010年,尿素的淡季出口期总共3个阶段、6个月,而到2011年,尿素淡季出口期仅有1个阶段,时间窗口缩短至4个月,2012年淡旺季时间未变。
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从严的化肥出口关税政策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就明确提出: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化肥作为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理应受到控制;另一方面,化肥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为了保证粮食的增产,助农减负增收,为了抑制化肥价格过快上涨,在用肥旺季通过高关税控制化肥价格以保证国内化肥的供应和平抑价格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保证了农民对用肥的投入。
陈志浩说:“从严的关税政策对一些小企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从行业的整体发展来看,只有通过淘汰,才能使整个行业好起来。新增的产能对市场的冲击很大,而一些落后的产能如果不通过淘汰和整改,化肥市场将会长期低迷。今年的出口形势不乐观,便有人提出延长关税期,如果延长关税期的话,使得所有的企业都活下来,这样大家都会活得不好,其实长痛不如短痛,通过3—5年的调整,使得一些无效的产能彻底退出市场,这样才能使得行业走向健康。”
关税调节市场供需
找准平衡点是关键
由于出口窗口期较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操作难度,但这并不能否定化肥出口关税政策对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陈志浩认为,目前化肥市场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正是由于产能过剩才使得市场显得并不稳定。如果行业效益好的话,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也会冒出来,使得市场的产能过剩形势更加严峻,最终将会导致整个行业亏损。目前的化肥行业发展并不健康,行业需要洗牌,从严的关税政策将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目前化肥企业呈现数量多、规模不一,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如果不淘汰这些小企业不但整个行业不好过,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从严的关税政策,不但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内资源的输出,还能淘汰一些因装置落后、成本较高的企业。陈志浩认为,只有通过淘汰才能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陈志浩表示,目前的关税政策对于调节国内市场产销平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不能彻底改变目前行业发展困难的现状。他建议,如果出口关税不以淡旺季时间为限制,而以价格或产量为限制的话,更有利于保护国内的资源和企业的利益。陈志浩说:“以尿素为例:如果尿素出厂价格在2000元/吨以下,可以实行低关税出口,价格涨至2100元/吨以上即可实行高关税,这样一来不但能够维持国内市场价格的稳定,保证国内企业的利益,又能避免因为出口炒作引起的价格暴涨。另外,从总量控制的话,如果计划出口400万吨,在计划量之内可以实行低关税,超出计划量即实行高关税,这样的好处就是能够有效地保证国内资源的输出,从而使国内企业能够有机会进行生产。”
出口不可能完全放开
市场化调节是趋势
化肥市场的低迷使严格的出口关税政策聚集了更多的微词,因此,近年来,呼吁关税政策放开的呼声从未减弱。但政策放开,国产化肥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就自然提升了吗?
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部长李昊锋从市场化的角度分析认为,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化肥的各项优惠补贴政策正在逐步被取消,关税政策也应该放开,只有通过市场调节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他说:“目前国内化肥行业的产能过剩使得企业的生存压力激增,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正在取消化肥的各项优惠政策,这也显示了化肥行业市场化的导向,如果适时放开化肥出口关税,用市场去调节也未必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出口限制被放开,中国的企业出口并不一定有优势,随着东南亚及化肥最大进口国印度化肥自给率的大幅提高,以及国际新上项目的成本优势的凸显,在市场化的冲击下,中国的化肥也不一定能够出口。只有通过市场化的洗礼才能更快地淘汰国内一些落后产能。所以长期看,化肥进口、出口都应该放开一些,农民的补贴只涨不跌,所以化肥市场只有越市场化,资源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
市场化并不意味着零关税,化肥不等同于一般商品,在出口方面理应受到限制,但市场化调节是发展趋势。从当前国内形势来看,完全放开出口关税的可能性并不大。虽然市场对从严的关税政策抱有不瞒或抱怨,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关税不是目前市场问题的症结根源;另外从总体看,2012年,在关税的调控下,化肥市场呈现相对平稳走势,除尿素价格在上半年出现大幅上涨外,其它化肥品种的价格均维持相对稳定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