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转,向右转?“跳槽”还是“卧槽”?
25岁的小C最近徘徊在职场的丁字路口。大学本科毕业的他,过五关斩六将进了当地一家最具竞争力的区域性银行,年多的摸爬滚打,让他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今年8月份,一家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跨区设点。面对对方抛出的高薪、升职“绣球”的诱惑,暂时未获得职业生涯长足发展的小C眼热心跳。是放弃已经取得的成绩,投入崭新的环境重新开始职业发展,还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蓄势?小C在摇摆不定。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代社会,有跳槽想法实属正常。25岁至40岁是跳槽的“躁动期”,据中华英才网一项调查显示,60%的人有过跳槽的想法。然而,跳槽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策略。说起来很轻巧的两个字,如果不弄清楚为什么“跳”、什么是“好槽”,跳槽,是“跳高”了还是“跳水”了还真不是定数。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热门的青年人“跳槽”话题,目前已经有了理性的回归,像小C这样的白领阶层,现在普遍对跳槽持谨慎态度。
“跳槽是柄‘双刃剑’,失败的一跳极有可能影响自己一生的职业生涯、职业发展。”小C说,“怦然心动是一回事,真正能跳又是一回事!”
分析职场人跳槽的诱因,主要集中在薪酬、职位等方面,而跳槽是否就等于加薪、升职、获得职业生涯发展?
现龄36岁的J原在一家县级市的金融企业工作,十多年的从业经验,让他在该企业的工作游刃有余。但是,当他看到好几个大学同学跳到更高级别的城市谋到好职位时,也想跳槽试试。
2009年,他跟风跳到某地级市一家商业银行淘金。一年下来,J干得并不开心:“异地股份制银行更不是吃素的,工资考核比我原来的单位还要厉害,除了基本工资,其他样样都要与绩效挂钩,我是D市人,客户资源都在当地,现在在Y市人生地不熟,业务拓展的难度相当大,所以收入对比原单位不但没有升,反而降了,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跳了!”J后悔不迭。
事实上,“槽”仅仅是一个平台,“跳槽”并不是目的,而是让我们更接近个人职业目标的某个“跳板”。“跳槽”并不与加薪、升职画等号。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白给的高薪。以自我为中心、抗压能力差,眼高手低、缺乏刻苦精神的人“跳槽”也不见得就能称心如意。
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职场人“跳槽”需慎重,七成放弃“原配”的大学生“人挪未必活”。
创亿猎头CEO林盛也指出,跳槽者应综合考虑薪酬、发展空间、生活方式、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信任感、影响力等诸多因素。而现实中,不少人因为盲目追求高薪,忘记了应该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沉淀。
3年前,37岁的大刘蓄势一跳,蹦达进了苏南某同性质企业。然而,两年多过去了,收入虽有增加,但他仍游离于新单位、新团队之外,感到浑身不自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兴趣能力、工作态度和价值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的企业也往往有自己的文化定位和价值取向。当初冲着薪酬和职位盲目一跳,就没有考虑到个人的特质与苏南企业的‘性格’是否合拍。”大刘解释说,“苏南这边的同事夜生活丰富,而我喜欢安静,晚上出去玩乐对我来说是活受罪,但是久不参加集体活动,同事之间难免就会疏离,所以那种‘人在他乡’的漂泊感一直挥之不去。”
任何一次“跳槽”都要经历一场新的“阵痛”过程,而“阵痛”过后能否顺利“落地”与适应“新生环境”,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选择“跳槽”还是“卧槽”,是应该也必须基于理性的职业规划进行审慎的选择。“能不能跳”、“跳到哪里去”,都要认真研究分析比对得失才能作出决定。
首先,要认清“我是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认真审视自己的个人能力、职业竞争力,为自己做职业定位。其次,要知道“我要什么?”下定决心跳槽,必须以清晰的目的为前提,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才是跳槽的最终目的。
通过深入剖析后发现,许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跳槽”而飞黄腾达的人,其实并不是因为一跃进新“槽”、一攀上“高枝”就“麻雀变凤凰”。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勤奋,积蓄正能量,在适当的时候抓住适当的机会,才是他们得以振翅高飞的关键所在。而从这个意义上讲,“跳槽”与“卧槽”的取胜几率几乎是一样的。
一部职场励志片《杜拉拉升职记》以及诸多现实版的“杜拉拉”们也告诉我们:选择“跳槽”也好,“卧槽”也罢,形式不同,目的一样,都是想谋求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为其创造价值的人;决定发展前景的不是“跳槽”本身,而是个人的竞争力。
吃不吃得到肥美的“嫩草”关键看实力。没有积极的进取心,没有超出常人的竞争力,就算再有激情和雄心,“杜拉拉”们也不可能一飞冲天。
“耐得住寂寞为上策,做出成绩为上上法则。”小Y说,“年轻人不要盲目跟风,而是要加强知识、能力的储备,努力提升自己,将自己百炼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