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沙市长张剑飞因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句 “全国人民都在给银行打工。” 而将银行业再次推至风口浪尖。
有人附和、有人喝彩,也有人质疑、有人叫屈。对于张市长的直言,银行业也许会觉得委屈与不甘。作为银行业从业人员之一,笔者觉得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至少有三点值得思考。
思考之一:是谁开启了银行的暴利之门?
近几年,银行业的暴利成了众矢之的,深究其因,原因有三:一是存贷款利差过大,二是收费项目太多,三是对银行的依赖性太强。然而,银行有没有违规经营获取非法所得,有没有靠霸王条款昧着良心赚钱,有没有设置壁垒搞行业垄断?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将板子全部打在银行的身上就有失公允。
事实上,中国的银行业走过的是一条不平坦的路。从国有四大银行的技术性破产,到现在的市值进入全球银行业前列,是国家用心扶持的结果,银行只是沾了政策性保护的光。随着中国银行业的逐步走强,这种政策性保护将会逐步退出,减费让利、利率市场化改革等举措已陆续启动,银行业的好日子事实上已经过去。至于说银行高管收入太高,其实地方政府也是出于保护本土金融的目的。如果想通过重奖银行高管来激励银行发展,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将银行的纳税大户形象植入广告宣传,不是更有积极意义?对银行业的责难声、批评声已经够多了,既然一味埋怨无用,不如加强对银行业经营的监督,督促银行业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思考这二:是谁阻止了地方政府发债?
“现在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甚至还要提高利率。”张市长对此可能觉得有点不理解,这与银行有什么关系?银行无权干预,更不用说与审批沾边,因为这是中央政府的决策。对地方政府发债,中央政府为什么不放开?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还没有处理好,如果允许对地方政府大量发债,恐怕不妥。因此,只能选择性地进行试点发债,从而稳定整个金融市场。
经济学告诉我们,信用等级越高,融资越容易,成本也越便宜。反之,信用等级越低,融资就越困难,成本也越高。不是银行有意降低了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等级,而是出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考虑,这一信用等级较为稳妥。如今,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是事实,但靠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解决不是长久之计,关键在于改变运作模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思考之三:是谁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首先,银行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对银行有看法,甚至包括政府官员,这值得银行业警醒。社会民众对公平、公正的诉求是一种本能、一种权利,将改革成果与民众分享,这是银行业应有的态度。不管银行业以后怎么改革,这一点无法改变,否则矛盾将无法调和,银行业也无真正的生命力可言。银行业要想改变“暴利”形象,就必须从“垄断银行”向“服务银行”转变,以优质服务提高竞争力,以优质服务获取经济效益,以优质服务赢得民众的尊重。
其次,地方政府要承担社会责任。打造廉洁政府、廉价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是民众的期盼,也应是地方政府的定位。权力来自人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尽责、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是地方政府的应尽义务。只有如此,才会激发出惊人的正能量,那将是民众之福。
当然,人人都应承担社会责任。不要拘泥于为“谁为谁打工”的伪命题,也不要转移视线掩盖现实矛盾,社会需要进步,进步则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