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固本开源 老业新颜
——供销合作社传统业务十年发展成就综述
吉宝飞 阴剑锋

上图:徽隆农资集团的现代化配送中心。 下图:江苏淮安千村植保种业有限公司专家通过远程网络解答农民的问题。
新疆棉花采摘的机械化作业。

  建国初期,供销合作社就基本形成了自上而下、覆盖全国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更是县以下流通的主渠道,与此同时供销合作社也形成了农资、棉花、再生资源、烟花爆竹等多项传统业务。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市场全面放开,供销合作社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即便这些曾经拥有绝对优势的传统业务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供销合作社抓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等重大机遇,大力实施“新网工程”建设,着力推进社有企业改造重组,全面启动项目建设,优化整合系统资源,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活力、经济实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农资、棉花、再生资源、烟花爆竹等传统优势业务通过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进一步巩固提升了行业主导地位。这十年,供销合作社与行业一起奋进、成长、壮大并逐渐成熟;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业务在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正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农资十年 

  产业整合 龙头崛起

  盘点十年,我国农业生产用肥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而化肥生产每年以8%—9%的速度递增,基本与农业生产的需求保持同步。目前,我国化肥年生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3,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5%,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从氮肥、磷肥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中国化肥工业关键的跨越期就在近十年间。十年来,供销合作社的农资产业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发展,农资产品创新不断突破,农资流通改革纵深推进,农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资产业在时代变革大潮中悄然崛起。      

  在十年变革中,体制改革的巨大力量最终推动了农资流通企业的涅槃重生。在供销合作社农资系统,从省级农资公司到地市乃至县级农资公司,一系列创造性的体制改革探索为农资流通企业的稳健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农资系统成为十年行业改革的标兵,他们抓住地域优势,展开了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通过一系列大胆实践,逐渐形成了“立足龙江,巩固东北,辐射全国”的稳健格局,实现了省社下属的两家农资公司比翼齐飞,在中国农资行业探索出一种广受关注的“两丰模式”。倍丰农资集团至今已形成了遍布全省的营销网络,在黑龙江省市场占有率达到60%左右;目前,倍丰农资集团正将自己的企业触角伸向全国,省外网络逐渐成形。庆丰农资集团以及其骨干经销商在东三省市场份额已经占到40%以上。两家兄弟企业各具优势,而又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了供销合作社农资系统在行业中的主渠道地位。

  在开放办社的指导思想下,山东农资、湖北农资、江苏苏农、安徽辉隆、四川农资等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都在体制变革中获得了新生,一批省级农资流通企业以及一批区域农资企业逐渐成长为行业的中流砥柱,从而成为十年发展的重要亮点。

  浙江农资集团是行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本。从1997年到2003年,浙农通过六年的努力,集团各经营部门和外地分公司相继改制,形成了18个由集团控股的子公司。浙农的多元化发展也是企业改革的重要亮点。公司先后进入的行业包括塑化、汽车、外贸、房地产、再生、医药、石油、煤炭、家电、粮油等众多领域。在逐步熟悉的基础上,公司先后确立了农资、塑化、汽车、房产、外贸五大支柱板块。十年来,从“部门试验田”到集团整体改制,从员工创业到多元化崛起,浙江农资集团的企业改革之路为许多农资企业提供了经验也带来了希望。

  2011年2月21日,立志成为“农资沃尔玛”的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辉隆股份)股票正式公开发行,以化肥连锁销售为主业的辉隆股份,作为农资流通领域的第一家上市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辉隆股份已形成年180余万吨化肥的销售能力,规模位居行业前列。辉隆股份与国内100多家大中型化肥生产企业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3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初步形成了“立足安徽,辐射全国”的连锁经营网络。

  在市场化不断加深的改革路上,国家的宏观调控也相伴而行。

  自从2004年国家化肥淡储建立以来,储备量逐年加大,储备政策逐年完善,同时,在国家淡储的推动下,各地的省级以及地区化肥淡储也逐年加大。作为农资流通主渠道,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企业承担了化肥淡储的重要角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淡储政策对我国化肥市场供应以及化肥价格起到了良好的调控作用。在近几年化肥淡储过程中,各承储企业积极参与,履行责任,顺利完成淡储任务,有力保障了各地农业生产。

  2009年8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9]31号)文件发布,这一文件成为化肥流通改革的里程碑,打破了化肥生产和流通分割的局面,把化肥行业带入“全流通”时代。从生产到流通,从流通到生产,一场大整合悄然发生。中农集团作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流通的龙头企业,在十年改革发展中担当了农资流通主渠道的重要角色,企业遍布全国的网络支撑起了其逐年攀升的经营量,近年来与一些省级流通企业的战略合作更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在资源上适度介入也为其长远发展建立了有力保障。

  十年来,中国农资流通领域改天换地,以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为龙头的各种形式、各种体制的农资流通企业悄然崛起,农资流通行业显现出巨大的活力和生机,经营主体、经营渠道、经营模式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无论从产业纵向发展还是在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联合上,农资流通产业都已经是“百花竞放”。

  在农资流通的大舞台上,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凭借自身的实力,终于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主渠道。2006年起实施的“新网工程”再次为供销合作社农资流通企业发展提速。在市场化大潮中,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批省级农资流通企业全面崛起,而遍及全国的区域农资流通企业以及星罗棋布的基层农资经销商,也从改革中不断学习和进步,在市场竞争中开拓出企业成长的新天地。      

  农资产业已经登上了中国经济“十二五”的快车,化肥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企业整合和重组,以及大型化肥基地建设,促进基础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同时,“十二五”规划把目标指向了发展转型上,重点发展缓释肥、控释肥及各种专用肥、功能肥等。规划指向无疑对行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在行业政策的导引下,未来化肥行业的发展模式也将会由“硬投入”向“软扩张”转移。政府把节能减排、环境友好、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化肥产业政策的进一步清晰必将推动农资流通行业新一轮创新变革的全面开始。

  十年发展只是农资行业成长道路上的精彩一节,在中国农业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农资行业正在孕育着新的变革与成长。

  棉花十年 

  立足全局 承当重任 

  1998年11月2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我国棉花市场流通体制改革的序幕。自那一天开始,我国棉花市场开始由传统的统购统销迈开了市场化的脚步。

  2001年7月3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显示了国家对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心。那一年,中国的棉花市场全面放开。这场棉花改革被概括为“一放(放开棉花收购)、二分(社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三加强(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管理、加强质量管理),定位为走产业化之路”。棉花市场放开后,形成了依靠市场调节、多元结构的市场格局,市场形成价格机制逐步建立。

  棉花是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优势产业,市场放开前,90%的棉花统购统销都由供销合作社完成,市场放开后,棉花企业数量一度达到近2万家,是市场放开前的5倍多。近年来,随着棉花市场的优胜劣汰,棉花企业数量大幅下降,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棉花企业也加快了改革改制步伐。

  2008年底,中央财政对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供销合作社系统中央政策性亏损共计536亿,全部给予了补贴,从而使供销合作社棉花企业轻装上阵,顺利实现改革改制。

  2010年,全国主产棉区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棉花企业已基本完成改革改制,改制后供销合作社处于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湖北银丰集团、新疆棉花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湖南、山东等省级棉麻集团公司,既保留了供销合作社企业讲大局、信誉好、网络广的传统优势,同时也引入了现代化经营模式,企业实力规模壮大,抗风险能力增强,与大型纺织企业保持着稳定的联系,具备服务于宏观调控的经验和能力。

  2003年9月,由于棉花产业的发展以及供销合作社对棉花产业协调服务的需要,中国棉花协会应运而生。截至2011年,中国棉花协会向国务院报送产业政策报告14个,积极推动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新疆棉运输补贴政策;对纺织业实施税率扶持政策;启动临时收储政策等;建立的“中国棉花预警系统”,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牵头制定了第一个棉花贸易规则《中棉协条款》和行业黑名单制度;加入了国际棉业组织,并当选副主席会员国,提升了在国际棉业界的话语权。2010年,中国棉花协会,注册完成了业内第一个品质证明商标“中国棉花(COTTON CHINA)”,旨在以“中国棉花”标志为载体,打造行业品牌,推广中国棉业,促使原棉及棉制品生产企业强化质量管理和诚信经营,提升我国棉花及棉制品的整体质量水平,提高中国棉花及棉制品的竞争力,树立中国棉业的形象。同时,通过宣传棉花、棉制品的质量优势,提高消费者对棉花的认知度,拉动棉花及棉制品消费,扩大内需,促进我国棉业健康持续发展。      

  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中国棉花协会的引领下,供销合作社的骨干企业在棉花产业的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至2011年底,全国经资格认证的棉花加工企业3509家,虽然供销合作社系统棉花企业只占35%,但却掌握了50%左右的收购市场份额,所以在稳定市场大局、保证棉花质量、保护棉农利益方面起到了主渠道作用。目前,11家国家级骨干棉花企业中,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入围9家,占82%,各省级政府确定的骨干企业中,均包括供销合作社棉花企业。

  从2003年8月起,中国拉开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序幕。一纸条码,让棉包从此有了身份证,它记录了棉包生产、质量、收购、销售、库存等准确信息;一台HVI(大容量快速检验仪),结束了中国检验棉花质量靠目测手扯的时代;227公斤的大棉包,使中国棉花物流进入了国际现代化系列。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共有2400家加工企业基本完成更新改造,其中供销合作社系统1080家,占总数的45%。新疆1004家加工企业完成更新改造,其中供销合作社系统518家,占全疆总数的51.6%。

  近年来,棉花产业出现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经营风险加大的不利局面,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积极参与有关政策制定,引导系统内企业贯彻执行。中国棉花协会努力发挥行业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棉花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市场价格,测算籽棉收购参考价并向棉农和企业做宣传,传递国家调控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多次发布行业警示,引导行业自律。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尽职尽责地完成储备棉吞吐任务,较好地发挥了国家调控抓手的作用;中棉集团及各级供销合作社棉花企业,在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带头交储,认真执行收储政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稳定市场、保护棉农利益方面发挥了引导作用。

  我国棉花物流体系建设在农产品物流业发展中相对滞后,除国家投资建设的少量储备库和部分商业周转库外,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建立,面向棉花市场的现代物流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制约着棉花生产、流通和纺织行业的发展。

  为逐步建立起以供销合作社为主导的现代棉花物流体系,2011年9月,总投资6亿元、总建设面积25万平方米的中棉集团山东物流园规划开工建设,该产业园建成后的年存储能力20万吨,年配送能力50万吨,将成为中棉集团立足山东,辐射江苏、河南、河北、天津等地区的国内最大的棉花综合产业园。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棉花企业正充分发挥自己所具备的网络和资源优势,承担起全国棉花物流体系建设的重任。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