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聚心汇业 新网崛起
——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络十年建设成就综述
□ 本报记者 吴 震

  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一角。

  一个小男孩,从附近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打来一瓶酱油,还买了一个作业本,最高兴的是给自己买了一块糖果。这是母亲对他的很大奖赏!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忆当年,他依旧动情地说:供销合作社商店的一块糖果,让我感到至今难忘的童年幸福;一个作业本,让我童年学习感到久久的温暖;一瓶酱油、一块肥皂、半斤盐,让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那时,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幸福”,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有供销合作社,就是幸福!”

  这是2012年8月底,在“‘国际合作社年在淮安’启动仪式”活动中,淮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永忠谈到“合作社,幸福你我他”时的一席话,诉说了计划经济年代供销合作社在老百姓生活起居中、在农村商品供给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街小巷涌出的众多个体户、小卖部让曾经响当当的“供销社”招牌在农村慢慢沉寂,甚至很多人以为已经没有供销合作社了。遍布城乡的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究竟能否顺应农村流通现代化的需求再次发挥作用,给人们带来幸福感?这成为新世纪以来供销合作社不得不面对的历史命题。

  值得庆幸的是,供销合作社人没有放弃。通过资产置换、招商引资、网点改造或寻求与大中型连锁企业合作等形式,供销合作社加快了现有流通设施的升级改造,并建立起以连锁、配送、超市、加盟店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这次,供销合作社带给人们的幸福感更深刻了。饱受假冒伪劣商品之苦的农村居民不仅可以在供销合作社的超市里买到放心的商品,而且享受的是和城里人一样现代化的购物环境,既有便利店、超市,还有大卖场,既能购物还能缴水电费、电话费;农民购买农资,不仅可以放心,更可以省心,化肥直接送到田间地头,还可享受免费上门的测土配方……

  在让百姓感受到幸福感的同时,供销合作社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2006年,供销合作社启动了“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随着这一工程的推动,供销合作社打破行业、地区、所有界限,全方位开放,通过整合系统网络,引进连锁配送、超市等新型业态,积极构建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四大经营服务网络体系,以多种运作模式为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公众服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供销合作社再次走入人们生活,这一次,她要像一串串金线连结的珍珠一样,闪烁在农村大地上,幸福在亿万农民的心坎里……

  “断臂”求生 再造网络

  20世纪80年代初。

  供销合作社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购销调存转为面向市场的自主经营,这个选择没有疑义;而由流通网络联接下的整体经营变为一个个自负盈亏的个体承包经营者,对于供销合作社来说却是无奈的选择。

  实践证明,“承包制”在供销合作社远不是“通灵宝玉”!整个供销合作社系统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

  为了扭亏为盈,全系统推行了“租壳卖瓤”、“民进国退”以及“甩包袱”等举措。所有不盈利的基层网点、基层门面基本被撤掉、拍卖;一些地方县乡两级的仓储设施几乎全部市场化或资本化……对于供销合作社的这次改革,有人称之为“一次大失血”的改革,有人称之为是“断臂求生”。

  对于这段“历史阵痛”,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的白立忱在2001年2月的一次讲话中严肃指出:“供销合作社从1982年开始,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改革历程,成绩不小,问题不少。尤其从1992年开始,连年持续亏损,到1998年,亏损高达156亿元,确实到了‘供销社如不消灭亏损,亏损就要消灭供销社’的严重地步了。”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到2000年底,全系统扭亏为盈,汇总实现盈利13.77亿元。

  供销合作社的工作重点重新回归于“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的流通服务网络建设,也就是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如何构建城乡一体化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呢?

  2002年1月召开的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三届三次理事会会议向全系统提出了“四项改造”任务:“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实行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改造经营网络。”

  会议指出:广泛应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供销合作社的传统经营网络,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企业集团;传统经营网络不断地得到整合和提升,就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全新经营网络。有了这样的经营网络,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占有一席之地!

  2005年1月29日,全国供销合作社“四代会”召开。大会宣布: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系统在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物资回收、食盐、医药等领域的网络改造,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种 “突破性进展”表现在:截至2005年底,全系统共发展连锁配送网点11万个,配送中心600多个,连锁经营额突破1000亿元,占全系统销售额近20%。新合作、苏果、辉隆、农佳乐等一批连锁品牌经营企业获得长足发展。以县为中心、基层社为骨干、农村综合服务社和便民超市为终端的三级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项改造”为供销合作社再铸辉煌,奠定了坚实舞台。

  新网崛起 活力迸发

  2006年,在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史上,是注定要留下浓墨重彩篇章的一年。

  200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听取了供销合作总社领导关于供销合作社建设“新网工程”的汇报。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阅[2006]52号”文件,予以确认。文件对“新网工程”的四大网络建设作了规范性的表述: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在全国,“新网工程”升格为“国家工程”, 多年中央“一号文件”均予以强调;在系统内,“新网工程”成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纲领和旗帜。

  在此后的两年间里,全系统把大力推进“新网工程”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7年底,全系统开展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4113家,比2005年增加1624家,增长65.2%,发展连锁、配送网点47.76万个,比2005年增加30.87万个,增长1.8倍,连锁企业销售额2812亿元,比2005年增长76.8%。

  为了更好地促进全系统“新网工程”建设快速发展,2008年5月26日,全国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总社领导在概括和总结“新网工程”建设基本经验时指出:坚持把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作为“新网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市场化运作作为加快网络建设的主要方式;坚持把规范管理、提高网络运营质量作为推行现代流通方式的重要原则;坚持把联合发展作为实现网络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坚持把实施人才培训、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作为提高“新网工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许多地区初步摸索出了适合本地特点的“新网工程”建设经验:

  江苏省社的经验是:精心打造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物流配送,利用苏果、苏农等典型引领“新网工程”建设。2007年底,全省系统建成县级配送中心230多个,拥有连锁企业200多个,连锁网点2.8万多个,初步形成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再生资源、烟花爆竹、农副产品、非处方药品等六大经营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全省农村市场;拉动全省系统实现销售609亿元,占系统销售总额的42.8%,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山东省社则致力于建立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相继启动了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社区服务中心和合作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到2008年上半年,全省有30多个县(市、区)建成了覆盖乡村的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 50多个县(市、区)的日用消费品网络建设在推进之中; 26个县级社成功启动建立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他们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经验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

  山西省社夯实终端、重抓配送、培育龙头、典型引路。到2008年上半年,他们完成了1098个试点村和2000个重点推进村便民店建设任务。他们把2008年确定为全省系统“连锁配送体系重点建设年”,推动各类区域性物流配送龙头企业蓬勃发展;树立推广盂县、平定和阳泉市郊区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建设“一店多用、一网多能”的典型经验。省社还把25个经济条件较好、工程进展顺利的单位,作为“新网工程”建设示范,让其大胆探索发展,作出样板。

  天津市供销合作社以“三进工程”(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进乡村,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镇,农副产品进市场)作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他们还制定了简称“2941”工程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规划。到2008年5月,该市农村建设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超市2745个,配送中心21个,总营业面积达65万平方米;在城区建设废旧物资回收亭(点)及回收车2584个,中转站6个,专业市场和基地3个;投资5700万元建设废旧电器处理中心。

  四大网络建设“单项优胜者”的经验也可圈可点:

  新合作公司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系统传统经营网络,在整合商品供应链中构建农村网络经营主渠道,以打造网络龙头推动系统联合发展。公司成立4年,在全国14个省份发展区域子公司18家,形成30多个连片发展的区域市场,发展经营网点5.2万多个;进入“新合作”超市农副土特产品达500多种,经“新合作”渠道走向全国。

  中农集团大力推动“中国农资连锁配送网络工程”建设,通过直营、加盟和资本联合等多种途径,加强与系统内农资企业联合与合作;他们加强网络建设,实施网络管理精细化、服务周到化,促进配送业务与农化服务结合。到2008年5月,他们在全国建连锁配送中心800多个,直营和加盟网点18000多个,经营地域跨越1200多个县,基本覆盖全国绝大多数重要农业产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

  浙江金华市社致力于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以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业展览馆建设为支撑的农产品购销网络体系,有效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促进区域农业生产的发展,提升系统网络的市场辐射力,促进了社有经济发展。3年累计销售各类农产品166.1万吨,产值61.4亿元,其中地产农产品57.8万吨,产值20.2亿元。

  沈阳市秋实再生资源公司通过以连锁方式建设标准化回收站,依托货场建立再生资源物流系统,建设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构建了从社区回收到园区综合利用体系的整体框架。到2008年5月,建成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的再生资源货场2处,购置和整合各类大小车辆近200台,回收物流范围覆盖沈阳市城乡。他们投资的沈阳市再生资源生态产业园,建成后可实现100万吨的拆解能力,可满足本地区工业企业对部分资源的需求。……

  这些经验,是全系统对“新网工程”建设的初步探索和总结,代表着供销合作社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统盘运筹 科学发展

  自2008年9月起,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把组建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公司作为推动全系统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12月中旬,总社理事会主任办公会议正式做出了组建总社农产品批发市场公司的决定。2009年9月,经国务院领导批准,总社农产品流通企业——“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成立。至此,总社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四大网络都有了自己的龙头企业。

  2010年1月18日,中国供销集团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供销集团的成立,使得总社能够在全国范畴统筹“新网工程”四大网络的布局和发展。

  2008年11月15日,自1995年总社恢复成立以来第一次全系统企业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旨在强化“新网工程”建设的“龙头”。时任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李成玉要求,全系统要下决心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艰苦努力,培育出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力争通过几年、十几年的踏实苦干,在系统内培育出几家自己的“沃尔玛”、“家乐福”。2009年5月22日,总社恢复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县级供销合作社工作会议在山东临沂举行。会议要求:突出抓好县级社的经营服务网络建设,重点是加快网络薄弱与空白县的恢复重建,为系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国务院2009年40号文件推动下,全系统大力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发展活力、经济实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系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新网工程”建设的带动下,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项目工程成为系统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新亮点,不少工程有力提升了供销合作社的形象,有的还成为行业的标杆,发挥了行业引领作用。

  各地供销合作在谋划和推进“新网工程”科学发展过程中,部署与举措各具特色,成果与经验异彩纷呈。

  目前,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已发展连锁经营服务网点78万多个,覆盖了全国80%以上的乡镇和1/3以上的行政村,一些省份的乡镇覆盖率达到了100%,初步形成了县有配送中心、乡有综合超市、村有便利店的三级连锁经营网络。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达到10.9%。农资经营服务网点覆盖全国80%以上的乡镇,供应量占全社会的70%;棉花经营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纺织企业集聚区,收购量占到国内棉花总产量的55%以上。供销合作社年再生资源回收额1500多亿元,回收总额占全社会的50%以上。

  2012年7月9日,时任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杨传堂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供销合作社大力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加快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积极恢复重建网络空白地区经营阵地,并在全国和区域性重要物流节点建网布局,目前已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等新型经营服务网络,在服务城乡现代流通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事实证明,全系统各类经营服务网点已经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这凝聚了几代供销合作社人的汗水、泪水和心血!

  回顾十年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确令人欣慰,它让所有供销合作社人增添了发展的信心,它也为供销合作社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更让我们认识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新网工程”赋予供销合作社人的历史重任还远未完成,供销合作社能够带给人们的幸福感也远不止这些,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十年!


见证者说

  天津市供销合作社主任  裴少华

  近几年,我们确定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思路就是“城乡并举、工贸并重、资源整合、项目带动”,围绕这一战略定位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一是“新网工程”优化提升。在占据农村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向城镇社区延伸,在一些新型城区,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服务网络覆盖面积达到80%以上,同时向一网多用、双向流通转变提升,形成供销合作社在城乡市场的新型流通品牌。二是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加速构建。我们着眼于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围绕经营龙头企业、交易市场、冷链物流设施、销售终端、生产基地等方面建设,重点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平台。三是主导产业升级换代。在经营链条的延伸和优化升级上下功夫,抢占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如我们预计投资30亿元、占地1300亩的子牙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就是要在全市循环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就是要在产业升级换代、打造高端产业链上作出文章,形成龙头带动、网络支撑,集回收、加工、利用为一体,内外贸相结合的再生资源立体化产业格局。

 

  四川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书记、主任  刘国成

  近年来,作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四川省供销合作社把建立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基层服务体系作为全省供销合作社继续加快改革发展和推进省委提出的新农村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切入点。不仅搞活了农村商品流通,也创新了全省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实践,丰富了供销合作社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内涵。突出表现在四个结合上:

  一是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相结合,融入了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二是与“新网工程”建设相结合,有效地扩大了“新网工程”的影响,提升了“新网工程”的水平。不但将现代连锁经营方式和服务延伸到村一级,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社区综合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消费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三是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有效整合了劳务、科技、文化、广电、银行、邮政等部门力量,实现了基层涉农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营性、公益性服务的有机统一,成为地方党政为农服务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四是与基层社建设相结合,夯实了供销合作社的组织基础,重塑了基层供销合作社形象。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