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10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月饼券背后的灰色利益链


  “券比饼多”

  在黄牛比较集中的北京宣武门SOGO商圈,当问到是否回收月饼卡时,一个中年男子说:“哈根达斯、好利来、味多美的我都要,小面额的我不要,三百五百的六折收。”

  在上海南京路、徐家汇等商圈,“盯”每日月饼券的“大盘”已经成为了这里“黄牛”的生存之道,不同厂家生产的月饼券都有不同的折扣率。

  “黄牛”展示了一本被他称为“月饼券大盘”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月饼券的生产厂家、价格、折扣率、每天买卖的数量等。“月饼券好像期货,做‘月饼市’全靠‘盯盘’。”

  据调查,企事业单位一般以6~7折的价格从厂家团购月饼券发给员工;员工以4~6折的价格把月饼券卖给“黄牛”;“黄牛”会加价把券销售给需要月饼券的消费者,并把倒卖不掉的月饼券以4~5折的价格卖回印券的厂家。

  靠“黄牛”搭桥,一张张月饼券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孕育了一条灰色利益链。保守估计,黄牛倒手月饼券一般能够获得票面价格5%~10%左右利润,而厂家则能获取10%以上的“净利润”。

  谁在超发月饼券

  谁在回收“黄牛”手里的月饼券?真正的“推手”,竟然很可能就是这些月饼券的“始作俑者”。

  一位从事月饼销售多年的业内人士说,知名糕饼店基本上都接受“回购”月饼券,这样一来,“超发”的月饼券到市面上流通一圈之后回到商家手中,不仅不需要提供实物,还能赚取额外差价。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超发”是行业内多年的“潜规则”,起初是为了应对月饼季结束后产生的大量在保质期却不得不下架的月饼带来的库存压力,后来就演变成为一种牟利的手段,以至于临近中秋消费者集中提货时,有时会出现“有券无货”的现象。

  上海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指出,月饼券已成为一种“类期货产品”,名为月饼买卖,但大多是通过月饼券完成交易,整个过程并不需要实物月饼出现,最终付出真金白银的,只是需要月饼券的企事业单位和消费者。

  打破“空赚”怪圈

  然而,“超发”月饼券也并非毫无风险。此前,在武汉、上海等多地就曾发生过多起知名糕点品牌“超发”月饼券远远大于其实际产能、消费者上门提货却发现“有票无饼”的现象。

  中国礼品产业研究院专家张小鹏认为,月饼券实际上并非礼品回收市场的抢手货,但从厂家、黄牛党到流通者,各获其利皆大欢喜,这种怪象值得关注。“月饼券作为一种礼品,供应量远远超过实际消费量,实际上生产厂家和商家把月饼券当成一种期货来炒,这种情况最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经济学者马光远表示,目前市场上的月饼定价普遍虚高,“灰色利益链”在各个转手环节均有利可图的表象背后,实际上是月饼高额的利润在支撑。

  上海商学院流通经济学院院长周勇等专家认为,应规范流通规则,打击“黄牛”的恶性炒作等,理顺市场秩序。对于发行提货券的公司,应向监管机构支付一定比例的押金防范风险,一旦企业因经营风险出现问题,可以相应补偿。

(周蕊)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