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10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管理中的平衡木

徐振江

  如果一个企业达到了某种规模,那内部的机构和员工需求的管理,就跟一个国家有很多类似之处。如同政府管理腐败一样,企业也同样存在如何防止员工利用公司资源谋求私利的问题。这并不奇怪,出于人性的自利弱点,采购可能会拿回扣,造成采购原材料以次充好,从而影响到产品质量;销售人员可能会与大客户勾结,套取公司政策,或者虚报市场投入费用;后勤人员也会虚报招待费用;财务人员也会拿公司资金,利用时间差赚取利息……对于企业来说,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这种可能会越来越多。

  很多管理者会寄希望于通过流程控制来进行监管。比如说费用核销时,经办人员写出申请,贴上票据,然后逐层向上审批,从部门经理到总经理,再到财务、出纳,通过逐层的流程来进行监管。

  但事实证明流程监管基本是不靠谱的,在实际的操作中,除了经办人员本人外,其他把关者对于费用的实际发生状况一无所知。每个人不可能都去详细询问费用发生的实际过程,因为那样的话,会让整个管理陷入瘫痪。但是基于流程控制必须签字,所以最可能的情况就是所有把关者都匆匆签字,使监管基本流于形式。 

  正因如此,大企业一般都会设立专门的审查机构,或审计部或监察部,这样的部门一般可直接向企业最高层汇报。但是这样也会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工作中,监管是以最坏的想法来揣测办事人员,无论是有意谋利还是无意犯错,办事人员都会非常恼火。监察部门如明朝的锦衣卫一样,注定成为所有员工最痛恨的部门,管理者人为地在公司内部制造了关系堡垒。若监管机构过多,将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凝聚力。 

  越严厉的监管,就意味着更苛刻的审查条件和处罚措施,监管的复杂势必带来机构的臃肿,比如你派10个人去干活,就可能要派另外10个人去监管,另外再委派5个人去监督监管者。整个的监管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这样企业的办事效率自然会很低。

  因此,有适当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但监管机构设置多少才合适呢?监管的尺度如何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管理者也应该清楚,员工对私利的谋求并非个人问题,大多是岗位的问题。正如采购、广告投放等岗位,你把甲放到该位置,他会谋私利,把乙放上去也同样如此,唯一的区别在于人的品德不同,谋求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作为管理者,最明智的考虑是如何把谋私利,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是一个微妙的管理艺术,没有模式化的规定,多少人的公司配备多少监管人员,只能根据人员素质以及从事的行业等诸多因素而定。但无论哪种情况,管理者都要掌握这样一种平衡:既能够有效地约束员工,又能够避免因监管复杂而带来的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